首頁>文化>

文徵明,明代著名書畫家。詩、文、書、畫“四絕”。古貌古心,恆言“人之處世,居官唯有出處進退,居家唯有孝悌忠信”,故世人又評價他“人品第一”勝“四絕”。

文徵明

文徵明系長洲(今蘇州相城區)人,生於成化六年(1470年),卒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享年九十,當屬“仁者壽”。

才情上,文徵明“以字行”,諸體無所不精,尤工小楷;品行上,文徵明“以廉名”,《明史》言其“為人和而介”。用今天的標準衡量,書格、人格兩文明,可謂“德藝雙馨”。

文徵明書法

大器晚成又操守永持,文徵明何以做到這些?這對當下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有何意義?我想,啟示至少有二點:

藝術上,轉益多師是吾師。

一個人的天賦誠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學習,不斷全方位地學習。文徵明“幼不慧”,8歲時“語猶不甚了了”,11歲“始能言語”。但一經開竅,則“穎異挺發”。他從學於前輩,交遊於同輩,傳習於晚輩。年輕時,文學於吳寬,書學於李應禎,畫學於沈周,此3人從年齡段上看已屬“祖輩”,現實中乃其父朋友。

文徵明書法

成人後,向都穆學詩,跟王鏊修志,此兩人屬“父輩”;並與同鄉同輩唐寅、祝允明、徐禎卿等人藝文切磋、詩酒酬唱,時人稱之“吳中四才子”;提攜晚輩王寵、仇英等人,名重當世,從者紛紜,開書畫之“吳門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亦稱“吳門四家”。

文徵明書法

究文徵明一生,科場失意,致力於藝術。除了54歲那年為人所薦,授職翰林院待詔,至今勉強“居官三年”,其餘多為寄情山水,“以筆墨為生計”,晚年更是“文筆遍天下”。

文徵明對家鄉的石湖情有獨鍾,宦海歸來,賦詩云“晚煙十里歸城路,不是桃源也自迷”。此為詩人真性情流露,也是文徵明何以能甘於淡泊而傲視權貴的文化支撐。

文徵明書法

人格上,兩袖清風歸林下。

文徵明出生在“官家庭”(祖父、父親、叔父均為官),但家教甚嚴,家風敦厚。30歲那年(《明史》記為16歲),父親文林卒於溫州知府任上。當地官民感念文知府“省重役,疏滯獄,重人民,廣文風”,遂集資“千金”相送,卻被前去辦理喪事的文徵明“悉卻之”。當地人轉而修“卻金亭”,藉此頌揚父子廉潔好名聲。

文徵明書法

胸中有丘壑,筆下有山水;胸中有標杆,處世有準則。不管仕途坎坷,還是生活困窘,文徵明始終拒絕饋贈,甚而拒絕情理之中的提攜。“知天命”之後,他放出狠話:“吾平生規守,豈既老而自棄耶?”如此,使得各路朋友想感恩(感其父當年栽培之恩),想惜才,卻無可奈何,碰釘子,只得作罷。

58歲文徵明“歸去來兮”,築舍“玉磬山房”,以翰墨自娛。藝術日臻爐火純青,名聲日益遠播。一時“四方乞詩文書畫者,接踵於道”。不少達官貴人以不能得文徵明“片楮”而恨恨不已。

文徵明書法

家風傳承續,文徵明子孫各有所成。長子文彭,擢國子監博士,詩書畫俱長,尤精篆刻,有“篆刻之祖”美譽;次子文嘉,擢和州學正,能詩,工書畫篆刻;曾孫文震亨,官中書舍人,著有《長物志》等傳世之作。《長物志》堪稱小資生活的開山之作,文化人的細膩、優雅,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結

文徵明自言:“吾老歸林下,聊自適耳,豈能供人耳目玩哉!”轉而立下書畫創作三戒:“一不為閹官作,二不為諸侯王作,三不為外夷作。”這是文人的極度清高,何嘗不是藝術的高度自律?自覺而自信!

文徵明書法

由此,不難看出,文徵明何以能坦蕩運筆一生、至死從容不變。文徵明為人寫墓誌,“執筆而逝,倏然若蛻”。何謂境界?做學問與做人,到這種地步,還有什麼可挑剔的?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詩詞鑑賞」採荇閣賞析楊雲《白髮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