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總有人好像不快樂,總有人無時無刻不處在焦慮中,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懂得的規律太少!
《道德經》是一本宇宙根本規律之書,如果我們每天走進一章《道德經》,領悟一點宇宙規律,持之以恆,就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讓自己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快樂!
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道德經》第十五章,本章描述了有道者的肖像,同時提示了三條重要的生命規律。
規律一:悟道之人都是以大自然為師,以眾人為師的人。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老子說,悟道之人,並不是為了逍遙世外。悟道,就是讓我們做一個靠譜的人、做一個於世界有益的人。
悟道之人都是以大自然為師、以眾人為師的人。他們效法“猶”和“豫”這兩種動物,知道世上有無窮可能性,因此做事非常謹慎——就像冬天走在結冰的河面上一樣小心翼翼,隨時警惕著周圍發生的事情,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
所以,悟道的表現之一就是做事很鄭重、很慎重,這是尊重規律的表現。換句話說,悟道之人從不妄動或冒險;時刻具有憂患意識和極高的敏感度,這是有道者非常重要的特徵。
這裡的“猶兮”就是戒備、警覺的意思;“四鄰”也有外魔之意,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帶來的煩惱。
所以,修道中要高度警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的行為心念符不符合規律?只要一個人不丟掉警覺,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關注自己的心,那麼他就將成為自己心的主人,成為自己的王者!
規律二:真正不凡的人,反而能守住平凡,這才是有道之人。
原文:“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老子說,有道者是端正莊嚴的人,無論獨處還是群居,始終注意分寸,敬畏他人,尊重世間所有規則——經商,就尊重經商的規則,當官就尊重官場的法則和政治倫理。
他的內證功德一散發出來,有一種讓自己都不敢懈怠的氣質。他不會像俗人那樣,一見面就勾肩搭背、口無遮攔,把誰都當作酒肉朋友一樣,大呼小叫。
有道者,行為嚴謹,內心柔軟隨和,就像冰雪融化一樣自然。因為,他知道自己這輩子就是為做事而來的。他們看起來很敦厚,似乎並不聰明,甚至還有一種愚鈍的味道,但實則是大智若愚。
有道者沒有小心機,他們的胸懷像山谷一樣空曠幽遠,他們心中從來沒有雞零狗碎、是是非非;他們的心非常圓融,而不是圓滑,也不是世故,就是一顆平常心罷了。
有道者像混濁的河流,看不清河底橫陳何物。但他們遇到光明就融入光明,遇到灰塵也能融入灰塵,他們永遠能和這個世界渾然一體。
有道者在人群中,看起來並不傑出,但他們的心和光同塵、韜光養晦,根本無需將自己的智慧賣弄於人前。
有道者看起來也有猶豫的時候,就像在結冰的河上行走一樣小心翼翼,也像四面臨敵那樣思慮謹慎。他們有時膽小,有時端嚴,有時渙散,有時淳樸,有時曠達,也有時渾濁……
老子說,這些表現就是一個平凡人的樣子——真正有道的人,並沒有那些看起來奪人耳目、讓人驚歎的特徵!
這說明,那些真正厲害的人都隱藏得很深。從外表上看,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因為真正不凡的人,才能守住平凡,不凡與平凡,是相反相成的一對平衡,守得住平衡,才是有道之人。
規律三:濁和清、安和動,是相反相成的一對矛盾,守住一方,另一方必然會轉化。
原文:“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乃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說,只有自己謙虛,保持虛空的狀態,才能不斷吐故納新。這就是“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意思。
本來渾濁的東西,只要清下來,渾濁也可以變成清靜。當心安定下來,安靜到極點時,就會反彈,開始生動、鮮活起來。
人能靜,濁可以清;心能安,動才能生。
無論什麼事物,只要它衰敗了,就必然會出現一種新事物來取代它。所以,當別人讚美你是有道者時,要懂得及時打碎自己——因為不自滿,才能去蕪存菁、去偽存真、與時俱進。
成為自己,他就是有道者;不自滿,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如果自滿太甚的話,地基打不牢,所有的努力都將會落空。
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五章全文中所說的: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乃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