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夕陽似乎比朝陽更美,落日餘暉中天地都被浸染成紅色,就像是舞臺上將要合上的幕布,也許正是知道這一幕要結束了,反而更願意去花時間挖掘它的美。我在陽臺上伸了伸懶腰,天氣好的時候看夕陽也算是人生中的一大樂事。

陽光斜射進來,杯中的茉莉紅茶已然涼了很久,但茶毫卻仍掙扎著上下湧動,彷彿要跳出杯子來扭轉自己不甘的命運。對面茶凳上放著一本妻子沒讀完的《張愛玲作品集》,翻開後正到《色戒》的那一頁。上次讀時已經是好多年前了,那就再讀一讀吧,否則總覺得辜負了夕陽的暖。

佳芝是喜歡舞臺的,接近易先生根本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舞臺劇,可是劇情卻和她想的完全不同,大幕的開合之間她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角色,直到付出生命的代價仍沒有明白她到底在做什麼,這一切值不值得?

《色戒》這篇小說篇幅不長,我一度以為自己是不是看了盜版書籍,經過王家衛先生的再創作,電影反而要比小說充實得多。小說核心的場景只有兩個,一個是易先生的家,另外一個是珠寶店,張愛玲用了大量篇幅描寫佳芝的心理活動,可是佳芝從開始到最後都是糊塗的。

王佳芝愛鄺裕民嗎?

小說中的王佳芝只是一個學生,從人物本身看,要說有多高的政治覺悟或者精神追求倒也不至於,但她還是稀裡糊塗的跟著他們幹了起來。有人說佳芝是因為愛鄺裕民才參加這個行動的,我不知道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不是電影和小說弄混了,或者說自己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單純從小說中很難找到佳芝愛鄺裕民的線索。即便有也只是晦澀的帶過,這條情感線根本不值得佳芝冒這麼大的風險。

我更傾向於是佳芝的一種獵奇心理,反映出她性格中的單純、率真和衝動。佳芝是喜歡錶演的,在學校演過話劇後她興奮的久久不能平靜,她把這次行動當成了一次表演,這是展示她演技的絕佳時機,如果成功了還能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她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危險,但她是興奮的。

她把自己獻給了梁閏生,一個她根本不喜歡的人。她安慰自己既然有犧牲的決心,就不能說不甘心便宜了他,畢竟只有他有經驗。此時大家都識趣地離開了,如果鄺裕民愛她故事還會這樣發展嗎?當然,為了讓人物更符合邏輯,電影中做了很大的改動。

之後大家都知道佳芝懊悔了,佳芝也覺得自己太傻,甚至有很久她都不確定有沒有染上什麼病。最後佳芝終於明白,她以為自己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和別人一樣,這並非因愛生恨,不過是失望罷了。

僅從小說中,我並沒有看到鄺裕民對佳芝的愛,也沒有看到佳芝對鄺裕民的愛,如果有,也許只是一些微小的心動吧。

易先生愛王佳芝嗎?

我寧願相信易先生是愛佳芝的,否則佳芝的一生更顯悲哀。他想不到中年以後還有這樣的奇遇,我猜想他內心裡是真的喜歡佳芝的,至少覺得佳芝非常不錯。可是他同時也清楚這和他的權勢有直接的關係,像他這樣的人,總有很多女人主動找上來的。

他明白,對女人來說禮物是非送不可的,不過送早了就像看不起她。所以他給佳芝買戒指,他儼然是情場的老手,對付女人已經是得心應手。佳芝只是他眾多女人中的一個,最多也只算是她們中最吸引他的一個。直到她捨命救了自己,易先生明白了佳芝是真的愛他的,可自己卻沒辦法同樣愛著她,她必須死。

易先生的心裡只有權勢和地位,他愛的只有他自己。

王佳芝愛易先生嗎?

你一定認為佳芝是愛易先生的,不然怎麼會捨命救他呢?是的,佳芝有一剎那是恍惚的,可她為什麼恍惚了呢?佳芝為什麼會愛上易先生,是因為她覺得易先生是真心愛她的,就在易先生給她買戒指的時候。可是她哪裡知道易先生的厲害,他陪太多女人買過東西了,每次都是在一旁隨侍,使人不注意他。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一次購物,最多隻是稍用心一些罷了,而佳芝卻認定了易先生是愛她的。

這其中有易先生的老道,也有佳芝對身邊人的絕望。鄺裕民、梁閏生,這些人都太讓他失望了,而易先生卻顯得如此不同。

佳芝參與了他們的計劃,給易先生精心設計了一個陷阱,若有愛,佳芝何必參與呢?可是愛往往是一瞬間的事情,當佳芝覺得易先生愛她的時候,她便可以為了易先生義無反顧。

佳芝自己也不相信愛上了易先生,但是她又不能否認,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麼樣就算愛上了。追求她的人很多,她只顧忙著拒絕,像她這樣的女孩子是不容易墜入愛河的,抵抗力太強了。

和易先生在一起那兩次,她總是提心吊膽,根本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感覺,怎麼就愛了呢?可惜一個瞬間的感覺,竟然讓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易先生決絕地將她置於死地後,同時想好了對付同僚責問的說辭,她的死也是用來成全自己的,豈是一句悲哀所能形容!

夕陽漸落,隨著佳芝的死,這場舞臺劇已經結束了。大幕合上,觀眾久久未散,這是佳芝演得最好的一次罷。可她竟然沒有按照劇本去演,佳芝是可憐,可恨還是可悲?我竟說不清楚。

正恍惚間,妻子打電話過來問我晚上吃什麼,我說水煮西藍花吧,其它什麼都不要,因為調料已經被張愛玲加過了。

多角度解讀情感,多視窗品評人生,感謝關注!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尋訪清代那些“大禹”們治理水患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