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說起喝茶,可能很多人腦海裡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

但是,其實像這樣“直接沖泡茶葉”的歷史並不長——也就幾百年而已(當然,也只有中國有底氣說這種話了~)。

而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是不這麼喝茶的。

按照飲茶的方式,中國人喝茶的方法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粗獷”的粥茶法——漢魏晉南北朝“精緻”的末茶法——唐宋“隨性”的散茶法——元代之後到現在

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吧~

0、前史

茶的起源地,是在我們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

在貴州,科學家曾發現有一百萬年歷史的茶籽化石。也就是說,早在元謀人活躍在雲南地區的時候,極有可能就見過茶。

茶與中國人產生聯絡,很多人都說是“神農”的功勞。

《神農本草經》(實際成書於漢代)曾記載: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

就是說,神農在外面嘗百草中毒了,之後嚼了幾片茶葉就康復了,從此就認識了這個好東西。

但我們知道,這類傳說一般是不可信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應該不是某一個人的發現,而是在漫長的早期中國歷史中,廣大勞動人民共同逐漸發現的。

不過,先秦時期的人們是直接把茶葉放到嘴裡嚼,這個是沒錯的——甚至今天雲南的基諾族仍有吃“涼拌茶”的習俗:把新鮮茶葉揉碎,加入大蒜、辣椒、鹽等,再加上各種或葷或素的配料,開吃······

另外,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相信細心的讀者也都看出來了):

在上面《神農本草經》中,寫的是“荼”而不是“茶”。

嗯,其實在古代,“荼”指的就是茶(荼在古代有兩種讀音,其中一種就是“cha二聲”)。比如在《爾雅·釋木》中就有“檟(音jia賈),苦荼也”(這個“檟”也是指茶)。

所以,下次你再不小心念錯這個字的話,就可以把這個典故講給大家聽~

一、漢魏晉南北朝——粗獷的“粥茶”

其實早在公元前11世紀,巴蜀地區的少數民族曾將茶作為貢品進獻給周武王:

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丹、漆、茶、蜜,皆納貢之。——《華陽國志》

而秦漢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時期,巴蜀地區和中央的聯絡加深,茶開始真正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活躍起來。

西漢時期王褒的《僮約》裡說“烹荼盡具”、“武陽買荼”,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專門賣茶和茶具的市場了,飲茶的風氣已經初具規模。

但這時候的“茶”,說實話和煮菜湯差不多——因為做法差不多,並且還需要加上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

(這說的怎麼有一種胡辣湯的感覺······)

後來唐朝時的“茶聖”陸羽對這種方法就非常不屑,曾用“斯溝渠間棄水耳”來形容中國早期的茶。嗯,“溝渠間棄水”——他老人家認為這簡直就是下水道里的穢物,可以說是十分看不上眼了。

其實不光是後來的陸羽,連同時代的人有時都看不慣。

魏晉時期南北政權對峙,雙方互相攻訐,就會在各種文化習俗上極盡嘲諷之能事。而南方人飲茶的習慣,就成為了被北方人吐槽的“槽點”之一,如樑朝大將陳慶之就曾被北魏的人吐槽到道“菰稗為飯,茗飲作漿”。

所以,這個時期的茶,其實難以稱得上全國性的飲料——畢竟都成了互相地域攻擊的槽點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盛世才能爆發出燦爛的文化。“茶”也在積蓄著力量,靜靜等待著下一個盛世的到來······

二、唐宋時期——精緻的“末茶”

唐宋兩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燦爛、勃發的時代。

茶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也在這一時期擺脫了單純的“飲品”範疇,而逐漸形成自身的文化。唐朝的“煎茶法”、宋朝的“點茶法”以及“鬥茶”的風俗,都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所謂末茶,就是指將茶碾成粉末,並壓制成茶餅,等喝的時候再碾碎。

“唐宋用茶,皆為細末,製為餅片,臨用而輾之。”

先說唐朝。

關於唐朝時茶能夠流行全國的最直接原因,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從此轉相效仿,逐成風俗······

也就是說,飲茶是被佛教帶起來的——坐禪有規定,一不能睡覺,二過午不食,這樣一來茶就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了,還能提神。而唐代佛教興盛,喝茶的習慣就逐漸突破宗教群體,向全社會蔓延,甚至朝廷還成立了貢茶院,專門研究製茶技術。

說到這筆者不禁想到:咖啡最初是興起於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中除遜尼派和什葉派之外的第三大教派蘇菲派的信徒,夜間祈禱,靠咖啡提神,也是咖啡傳播史上的一大助力。

東西方的兩大飲料,最初的興起都是伴隨著宗教,也算是相映成趣了。

唐朝的陸羽,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關鍵人物。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像事學春茶。——梅堯臣

陸羽(733—804)生活的中唐,可以說是中國人喝茶從“粗放式”向“精緻式”過渡的時期。正如前文所說,他對此前“煮粥”式的飲茶法十分不屑,而力倡“煎茶法”,即先燒水,同時將茶餅碾成末,等水滾起來的時候,把茶末投進去,同時用竹筷攪動著,再放些鹽用來調味。等茶沫漲滿鍋面之後,就可以盛入碗中飲用了。

可以說,至此,茶才開始在人們的生活中擁有一個獨立的地位。中唐以後,茶甚至開始徵稅,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大來源,也從側面說明了這時的飲茶風氣之盛。

而今天日本的所謂“抹茶”,其實就是唐朝時期被遣唐使帶回去的“末茶”。據記載,唐代德宗時期,遣唐使最澄與其弟子義真來到中國,在修習佛法的同時也學習飲茶文化。他們回國時,特意帶了一些茶籽,栽種在今天京都的比睿山腳下,今天那裡的田吉神社中仍然矗立著帶有“日本最早茶園”碑文的石碑。後又經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大師的發揚光大,日本茶道也終於確立了自身的地位。

不過,陸羽在《茶經》中強調了煎茶時要“調之以鹽”,可見這時的人們並沒有完全擺脫老式“粥茶”的影響。

再說宋代。

宋代作為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最為興盛的時代,“茶文化”也在這裡被髮展到了極致。

在喝茶的方法上,出現了“點茶法”——將茶餅碾碎放到碗中,以沸水衝點。雖然並不是現代這樣泡茶葉,但就操作手法而言,已經初步接近了我們現代人喝茶的方法。

圖源網路

另外,宋代還發展出了“鬥茶”這樣的習俗——畢竟一個人喝總是無聊,不如叫上三五好友來比拼一番。鬥茶一般講究湯色、水痕,湯色純白、湯花緊貼著杯壁(稱“咬盞”)、不讓水痕露出來者為勝。鬥茶也和焚香、插花、掛畫一起被稱作宋朝人的“四大雅事”。

宋代《鬥漿圖》

但是,不論唐宋時期的喝茶方法怎樣地精緻、“有儀式感”,但那還始終都只在上層社會流行。要說普及到整個社會,則需要等到——

三、元代以後——隨性的“散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一改唐宋的雅緻,飲茶方式也更加簡單粗暴。

所謂“散茶”,就是是指採下茶葉之後,晒乾或焙乾,不再磨成粉、製成餅,而是直接沏著喝——沒錯,就是我們現在的喝法。

後來明朝從蒙古人手中重新奪回天下,也把這種喝法延續了下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時候,朱元璋為了推廣喝茶能夠廣泛收取茶稅,正式下令禁止製作茶餅、茶團,而統一改為散茶。

應該說,朱元璋的政令確實起到了效果——-茶第一次真正普及到民間,讓老百姓也喝得起,並且這種“散茶法”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結語——流動的歷史

我們知道,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

但在人們心中,未必都能確切地意識到這一點——

拜各種粗製濫造的電視劇所賜,或許在很多人心裡,五千年的中國可能總共也就2個朝代:

現代和古代。

而在那個叫做“古代”的朝代裡,人們都是身穿漢服、手持寶劍、出門坐轎子、付賬用銀子······總之,別問,問就是“古代”。

但其實,每個朝代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就拿本文講的“茶”來說,古人喝茶的方式經歷了十分複雜的演變,才最終造就了我們現代喝茶的方式。

不只是歷史,任何事都是在不斷流動、變化、發展的。

了解到這一點,你眼中的世界才會鮮活起來。

參考書籍: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孫機

《中國世界茶文化》,張忠良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於賡哲

感謝閱讀。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篇文章讓你搞定三大基督教派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