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諾貝爾文學獎到底是應該廢除的,因為它對文學只是事後虛偽的追封,固然可以一時招引來看熱鬧的,卻於閱讀無益。”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常務祕書馬茨·馬爾姆宣佈,將2018年、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諾貝爾文學獎史上此次出現“雙黃蛋”情況,原因想必眾人也都清楚——2017年評審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構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卡塔琳娜·弗羅斯滕鬆的攝影師丈夫阿爾諾捲入性侵醜聞,並涉嫌常年將諾貝爾獎提名透露給博彩公司牟利,瑞典文學院多名院士喪失對其信任,先後辭職抗議,致使2018年文學獎暫緩,推遲至2019年一同頒佈。

相比於女性諾獎獲得者託卡爾丘克細膩敏感,擅長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大量神話、寓言、民間故事融入作品中的碎片式創作,彼得·漢德克在無論是在寫作方式還是個人性格上都更具反叛與創新精神。

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同時卻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

1973年獲畢希納獎,2009年獲卡夫卡文學獎,2014年獲得國際易卜生獎,今年又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彼得·漢德克現在已成為當代德語文學最重要的劇作家和小說家。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成為作家之前,漢德克險些成為一名牧師。他出生在奧地利格里芬一個窮苦的底層人家,由於家中孩子眾多,為了得到教育機會,漢德克只能去免費的耶穌會學校就讀。倘若按照慣例,漢德克畢業後應當會成為一個解救眾人心靈的牧師,但命運偏偏出現轉機。1965年,漢德克公開發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說《大黃蜂》,之後便放棄學業,成為了一名自由作家。隨後大膽抨擊著名德語文學團體“四七社”,包括君特·格拉斯在內的文壇寫作者們“題材守舊,語言陳腐”,並發表顛覆性的戲劇《罵觀眾》在法蘭克福的首演引起巨大轟動。漢德克好似生來就是為了吸引世人的目光。起步即巔峰的作家不是沒有,只是很少有人像漢德克一樣“轟轟烈烈”。《罵觀眾》顛覆了傳統戲劇,南斯拉夫題材戲劇《獨木舟之行或者關於戰爭電影的戲劇》抨擊德國軍隊轟炸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無慾的悲歌》等小說用最簡單的筆調描繪出最富內蘊的作品。就連04年成為奧地利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耶利內克也說過:“我並不是高興,而是絕望...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或許這一獎項應該頒發給另外一位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他的尖銳犀利似乎與生俱來。

在2014年提議廢除諾貝爾文學獎,稱這一獎項是文學界“虛假的封聖行為”,還曾批評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是一個“糟糕的作家”,“炮製一些居高臨下、狂妄自大的散文”。甚至在2016年漢德克訪問中國,被問到怎麼看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毫不客氣地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對我來說,文學是閱讀的,而鮑勃·迪倫不能被閱讀。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這個決定,其實是在反對書,反對閱讀。我不想讓人誤解,我還是會認為鮑勃·迪倫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他,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甚至是對文學的侮辱。這個決定很顯然是一些不讀書的人做出的。鮑勃·迪倫的詞,如果沒有音樂,什麼都不是。”漢德克一直是一個法則的“違抗者”。倡議廢除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比往年的諾獎得主更有趣味些。

拒絕標籤與誤解,做傳統的經典作家,甚至討厭叛逆。

或許在世人眼中,彼得·漢德克始終是一個先鋒前衛的小說家,一個離經叛道、顛覆傳統戲劇的劇作家,但是漢德克自己卻很堅決地說,他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先鋒作家,而是一個偏向傳統與經典的作家。他拒接眾人給他貼上“反戲劇”和“後現代主義”的標籤。“我創作時,根本沒有‘後現代’這個詞。”就像漢德克的成名作戲劇作品《罵觀眾》,這部反叛的“說話劇”全劇沒有故事情節,沒有確定角色,沒有佈景的舞臺上只有4個無名無姓的“說話者”,他們近乎歇斯底里地“謾罵”觀眾,從頭至尾演繹著對傳統戲劇的否定。太激烈太生猛,是讀者對這本書的褒獎。這部反叛的“說話劇”不僅在德語文壇引起了轟動,國內著名戲劇導演孟京輝也深受其影響,他導演的劇作《我愛XXX》更是可以窺見《罵觀眾》的影子。而孟京輝也表示漢德克是他的偶像,願為他“效犬馬之勞”。著名編劇史航,著名戲劇導演牟森也多次表示對漢德克的推崇。

但漢德克本人對此並不十分開心,“總是抓著《罵觀眾》這齣戲不放,對我來說有一點不禮貌,老追問這一部。這個問題讓我感覺像是在問我小手指的指甲,但是我整個人在這裡,那只是很小的一個部分。我有很多的作品,那只是我早期的一個小小的作品,我覺得這特別遺憾,甚至讓我覺得有一點心痛。”

對於傳統戲劇的改變,漢德克無可否認地做出了極大的推動,但究其本心,漢德克更樂意遵循傳統。“綜合來說,我的第一批戲劇,或說早期戲劇是一些更友好的戲劇。而我現在的戲劇反而更多的是隻具有一種友好的形式而已,而我的內容反而是一些反戲劇方面的東西。”

不光在文學創作方面,漢德克亦涉足電影劇作。

漢德克曾以編劇的身份參與了"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的文德斯早期的許多重要作品,他與文德斯合作編劇的《柏林蒼穹下》成為影史經典,而正是與文德斯和新電影的親密接觸,催生了1978年漢德克的重要電影作品《左撇子女人》,這部根據自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作品入圍了當年第31屆戛納電影節,並獲金棕櫚獎提名。

漢德克一生獲得無數獎項,各項領域都留下其光輝。在漢德克的眼中,諾獎並不是封聖之物。他曾說,在文學上,沒有所謂的高峰,最多是一個小山丘,人們在可以在上面建一些葡萄園之類,還可以讓孩子在這個小山坡上玩,而這就是文學。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編輯│穆逸龍 趙二寶 李小樹 劉婷

視覺總監│杜放 視訊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人為何愛用“齋”來命名自己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