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是現代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空間,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方天地。但古人並不是叫做“書房”,而是大多喜歡用齋、堂、屋、居、室、庵、館、廬、軒、園、亭、洞等字來命名書房。
【宋劉松年《秋窗讀易圖》】
如我們熟知的蒲松齡“聊齋”、紀曉嵐“閱微草堂”、劉禹錫“陋室”、陸游“老學庵”等,都不是用書房來命名,其中“齋”是古人書房最常用的字之一。
【蒲松齡“聊齋”】
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書房既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尋找自我的歸途,書房文化自然也頗受重視。
【南宋佚名繪《人物圖》】
自古及今,書房並無一定之規。那麼,古人最理想的書房什麼樣?何謂“齋”?“齋”為什麼會成為古人書房最常用的字之一?
【明謝環繪《香山九老圖》中書房】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稱:“齋,戒潔也。”言下之意是,齋乃清心潔淨之處,包含著恭敬、寡慾,而這正是古人讀書時所追求和要達到的最高之境界——清靜雅緻,避塵絕俗,一心向學,飽讀詩書,修身養性。
“芸窗”、“芸館”、“螢窗”、“雪窗” 是書房的別名。“芸窗”和“芸館”緣於古人藏書用以驅蟲的香料——芸;“螢窗”、“雪窗”典出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求學勵志故事。別名雖然別緻,也只是詩文中偶用,因為書齋的“齋”是最雅緻大方的。
【《琉璃堂人物圖》】
古代文人常為自己的書齋起齋號。書齋之名從發端到流行,有一個發展過程。司馬遷雖有鉅著《史記》傳世,但未聞其齋號。《陋室銘》是一篇齋記,但“陋室”不能視為書齋名。正式命名書齋,似起源於北宋。
史傳司馬光有齋名“讀書堂”,雖質樸但過於平白。以後有洪邁的“容齋”、陸游的“老學庵”。元代,為書齋命名的做法已經影響到西域一帶的少數民族人士。
至明清齋名盛行,文人學士差不多都有自己的書齋雅名。袁宗道的“白蘇齋”、唐伯虎的“夢墨堂”、張溥的“七錄齋”、蒲松齡的“聊齋”,皆是意蘊深遠。
追求這種境界的古人,其書房一般都很簡單,沒有過多陳設。富者可專門築樓,貧者或室僅一席;有的雕樑畫棟,有的則環堵蕭然。但總有一點是書房應有的品質,那就是清雅。
古人不但不求書房豪華,也不在意書房的面積有多大。南宋文學家陸游在《新開小室》詩中說:“並簷開小室,僅可容一幾。東為讀書窗,初日滿窗紙……”雖小,但陸游對小屋相當滿意:“窗幾窮幽致,圖書發古香。”
即使皇家書房,也並非以大為好。如清乾隆皇帝位於故宮養心殿內的書房“三希堂”,僅八平方米。
從上述名人書房可以看出,古人心中的理想書房其實就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所以,這句話常被古人書成楹聯掛於書房。
古人的書房追求一個“雅”字,一桌一椅一盞燈,再有幾架書,足可成書房,但要想讓書房雅緻脫俗,爽心悅目,就不是簡單的事了。
古人的書房中,除了桌、椅、櫥、燈和筆、墨、紙、硯……這些基本物品外,往往還會添置几榻、樂器、香器、水器、字畫、古玩、珠玉、盆栽等。
【宋高宗書《孝經圖》中的榻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的書房中,必備之物還有一張几榻。
古人為什麼愛在書房中放榻?《長物志》稱:“古人制几榻雖長短廣狹不齊,置之齋室必古雅可愛。又坐臥依憑無不便適。”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放東西,當几案使用:“燕衎之暇,以之展經史,閱書畫,陳鼎彞,羅餚核,施枕簟,何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