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的酒文化已經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佔據中國歷史的一半歷程,而中中國人對於酒的不同追求也是在全面地發展,酒的種類、酒的口感、喝酒的方式等等一些酒文化隨之產生,但在不同的時期,對應著不一樣的酒類文化。
這些文化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隨著人類文明一直延續至今,到現在,在中中國人的飯桌上,依舊保持著有關酒的習俗,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那麼古代人是怎樣一步一步豐富今天所說的酒文化呢?下面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酒”的成長史果酒
古書上記載最早酒是由猿猴製造,被稱為“猿猴釀酒”,《紫桃軒雜綴》中:“黃山多猿猴,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十步。”與其說是“猿猴釀酒”,不如說“猿猴覺酒”,這種發現純屬是偶然,僅僅是因為過冬的果子腐爛後的自然發酵,從而產生酒精。
誤打誤撞之中發現了果酒,這便是原始社會的酒,也是伴隨人類歷史一起發展的重要酒類之一。因為自然發酵也可以產生果酒,所以便把果酒分為兩種:自然發酵和人工釀造。中國在人工釀造果酒方面的歷史相對較晚,可能也與中國人民的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
同時在古代,交通不方便,水果便顯得尤為稀缺,在普通百姓家中,水果給它存放腐爛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兩宋之前,果酒也只能是貴族用來享受的東西,流傳度不是特別高。
糧食釀酒糧食釀酒起源於石器時代,距今三千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人自創的酒法。在商代之前,糧食釀酒的工藝粗糙,商朝時,人們改進了工藝,將不同的糧食分開進行發酵。
由此,黍蒸飯釀酒,即為黃酒;稻蒸飯釀酒,則是醴,即甜酒;用黑黍釀酒,便叫鬯,即白酒。
周朝以後,兩宋之前,古人都在不斷地改進糧食釀酒的製造方案,主要是精進黃酒和甜酒,而那時的白酒,也是不成熟的黃酒的一種。
周朝時,古人已然製造出"酒麴",開始進行配方的改造,將糧食釀酒的工藝推上新高度,而糧食釀酒是最為平民化的一種酒類,百姓家中都有糧食,每年糧食的收成都是由天氣氣候所決定,有多有少,在收成能保證一家人飯飽的情況下,古人就將剩餘的糧食用來釀酒,成為百姓家中的一種飲品。
在中國,有關糧食釀酒起源的傳說也有很多,例如:杜康造酒、儀狄造酒等等,但都有待進一步考證。
蒸餾酒蒸餾酒的來源和煉丹術緊密聯絡在一起,其中白酒是蒸餾酒的一種,但在古代,現代人常說的白酒其實是叫"燒酒、燒春"。
燒酒、燒春始於唐朝,但是這時期的燒酒並不能證明就是蒸餾酒,真正沒有爭議的蒸餾酒是在宋代以後產生。
蒸餾酒和釀造酒相比較,在製造工藝上略微繁雜了一些,僅僅多了一道蒸餾工序,但難度卻增加了許多,蒸餾的關鍵裝置是蒸餾器,而早在秦漢時期,煉丹技術的興起就已經為蒸餾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石,煉丹過程中的提純、分離等技術的不斷完善,為蒸餾酒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在南宋,史書上就曾記載了一些堪稱完美的蒸餾裝置,
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中記載:桂人燒水銀為朱銀,以鐵為上下釜,下釜為盤盂,中置水銀,上釜如蓋,頂施竅管,其管上屈,曲垂於外,二釜涵蓋相得……"。
我們都知道酒可以助興,而燒春和糧食釀造的酒不同,它是烈酒,烈酒下肚百轉千回,每一滴都蘊涵不一般的滋味。對於詩人來說,是上好的創作佳品;對於苦惱的人,是極佳的解愁神器。
蒸餾酒在元代又有了不同的發展,元朝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開創的,對於制酒的方法也不和其他朝代相同,元朝就發明了一種新的制酒方法——燒酒。
秉承"萬物皆可燒"的原理,元朝人民將糧食放進器具裡燒,取煮熟後的糧食,將其冷卻並放在太陽底下暴晒,之後封存到壇中,再蒸,取它的氣水就可。
各朝商人們利用這種方法,擴大規模生產,將製成的酒散裝散賣,很快演變成酒肆,變成了當時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行酒文化酒器古人喝酒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對於器具的使用,更是層出不窮。我們現在喝酒,盛酒的無非就叫"杯子"。
而在古代,各種酒器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包括: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現代人雖然在喝酒方面也有講究,但始終不及古人,這些稱呼,我們記都記不住,更別說運用。
樽,這是古代酒器的通稱,是一種盛酒器,它的口是敞開的,杯頸很長,"樽"上面普遍雕刻的是動物形象,它的下方多有圈足,上面是鏤空形狀,中間可以點火,對器中的酒進行加熱。
壺也是一種盛酒器,它不僅能裝酒,還能裝水,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大水壺,一般都是長途跋涉使用。但是古人對於助興喝酒和罰酒所用的器具不同,上面的都是普通喝酒所用的。
而觥則是專門被用作罰酒,它是一種盛酒、飲酒兩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和樽一樣,普遍雕刻的是獸。
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器具也只是存在於曾經的歷史中,在當今社會,我們對於品酒所使用的器具相對於古人來說則非常簡單,一口杯,一兩酒,足以笑談人生。
酒祭在原始社會時期,祭祀等供奉神靈的神聖場合都必須要用到酒,在周朝,"酒祭"這個名詞才被提出,自此以後,各朝各代就開始進行酒祭。
酒祭的涵蓋範圍很廣,只要在祭祀場合中用到了酒,那就可以稱為酒祭。其中,臘祭,伏祭和社祭最具有代表性。
臘祭,顧名思義是在臘月進行的祭祀活動,人們在一年的末尾來答謝保佑他們的神靈,古時候的臘祭,人們用抓獲的飛禽走獸作"犧牲"用來祭祖宗及五位家神,無論是古時候還是現代,這都是每年年末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到南北朝時期,"臘祭"就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一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臘八節"。
伏祭則是在三伏天裡舉行,它的寓意是祈求風調雨順,不要發生自然災害,例如洪水、乾旱等。
社祭就是祭祀土地神,人們希望五穀豐收,社祭也是封建社會鞏固統治階級地位的一種手段,當然,社祭中,酒同樣也是必不可少,這些都代表著人們對於神靈的敬畏。
行酒令酒令分為兩種,一種是雅令,另一種是通令。
兩者的行令方式與它們各自的名字相匹配,雅令相對文雅,方法是:開始之前先選鑑出一個人作為裁判,由裁判出題,題目可以是詩句或對子,而其他人也不閒著,必須按裁判所出的題目的意思進行續接,續接的內容不偏離中心,格式也要一致,如果續接不成功,就會被罰酒。
通令的行令方法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是擲骰、抽籤、划拳、猜數等一些小遊戲。通令是種活躍酒席氣氛的簡單方式,在人民群眾中比較流行。但貴族不喜通令,覺得通令就是一群人玩著一些不入流的小遊戲,十分吵鬧,有失貴族身份和風度。
但恰恰是通過這種方式更易被現代社會所接受,我們在酒席上,經常會見到一系列的酒桌小遊戲,用它們來助興,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
總結美酒雖好還需品鑑,但品鑑二字又有誰能說真正的讀懂?"品鑑"這個詞給予了酒太多的美好化身,人們開始忽略過度飲酒所帶來的一系列身心危害,讓品鑑為他們的愚昧買單。
古人縱然帶給我們豐富的酒文化,但這些是需要我們來用心欣賞,靜下心來,仔細回味歷史的醇香,鑑賞每一口酒帶來的感覺,你會發現,人生盡在這酒杯之中。
適當飲酒,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但如果過量飲酒,則會帶來不可估計的後果,所以,為了您和您家人的身心健康,請真正做到適當飲酒不貪杯哦。
參考文獻:
《紫桃軒雜綴》
《嶺外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