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了。

有人說,人活一輩子是為了體驗。

很多人努力了一生、奮鬥了一生、痛苦了一生,財富帶不走,心愛之物帶不走,愛的人帶不走,能陪伴你的,只有你曾經的回憶。

但有的人不一樣,他來到世上是還債的。

不,我說的不是林黛玉,而是李賀,他這一生是來償還他欠下的詩債的。他甘心為此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百死尤未悔。

一、天才少年

有的人很羨慕少年天才,以為天才的一生彷彿被調成了簡單模式,人生順風順水,不費吹灰之力便能達到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其實箇中滋味,冷暖自知。

在公元790年,也就是貞元六年,破落的河南富昌,出生了一個少年天才。

說他家破落,也不全是,因為他家曾經有大唐最硬的後臺——皇室。

李家的祖上,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被封為鄭王。李賀是如假包換的皇室宗親。

可皇家人的生命理念是開枝散葉,人口越多越好。這人一多,子孫可分的家產就少了,一直到了李賀的父親李晉肅這一代,家裡就剩幾畝薄田。

李賀曾寫詩描述當時的生活境況,“我在山上舍,一畝蒿磽田。夜雨叫租吏,春聲暗交關。”

幸虧李晉肅“邊上從事”,當著陝縣縣令,能勉強養家餬口。

李家多了一個兒子,按理說是天大的好事,可李晉肅是又喜又憂。

因為自己的兒子身體不大好,是臉色蒼白,肩削如紙,恨不能走一步喘幾喘,像翻版的梅長蘇(《琅琊榜》人物)。李晉肅心疼壞了,給兒子取名李賀,字長吉。父母沒別的願望,就希望子女能平平安安的長大。

出人意料的是,兒子身體雖然不太好,可讀書出奇的好,不光能寫會背,作詩也是一流的。七歲就在鄉里有了才名。不光街坊鄰居去李賀家討要詩歌。連在長安的樂坊教司都遠到而來,向李賀討要歌詞。

小李賀覺得寫歌詞是小道,沒有品位,不太想寫。身為李唐後人,應該以讀書做官,振興大唐為志向。可人家遠道而來,總不好空手回去吧?李賀勉為其難作了幾首。

沒想到,長安人特別喜歡這些詩,一經傳唱,他在長安便名聲大噪。

好在李晉肅不是方仲永的父親,比較懂教育,他認為兒子還小,讀書深造要緊,別因為出了點名就耽誤孩子學習。順便看點兵書吧,現在這年月,老是打仗,說不準能用的上。

小李賀得父如此,也算是他的幸運。

二、結識韓愈

16歲的時候,李賀打算考科舉。按照套路,他要往京城送干謁詩,給京城負有盛名的官員,以求得他們的推薦。

李賀選擇了韓愈。

為什麼?韓愈的地位相當於郭靖在江湖的地位,一呼百應。不光是因為他官職大,更在於他提倡過古文運動。

提倡寫文章要“文以載道,言之有物”,拒絕花裡胡哨的修辭,在韓愈和柳宗元的倡導下,形成過一股聲勢浩大的文章改革運動,引領了當時的文壇新風尚。而且,韓愈也有屢試不第的經歷,光考進士就考了四次。所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韓愈,特別注重對後輩的提攜。

選擇韓愈,一是因為他會寫文章,有眼光,在文壇說話管用;二是有過屢試不第的經歷,對於後輩的前途比較看重,不會輕易抹殺後輩的未來;三則是,他敬重韓愈的人品。

李賀覺得自己以自己的才華,一定能讓韓愈青眼。

很快,干謁詩就送到韓愈府上了。

而李賀想到的事,其它考生們也想到了。干謁詩在韓愈桌子上堆了高高的一大摞。

油燈下,韓愈看著這麼多行卷,皺眉難展,看的都快睡著了:這些詩文寫的都是啥啊!浪費時間!正想著草草翻完,讓下人退回去,李賀的詩卻引起了他的注意。

李賀送韓愈的行卷詩是哪首呢?

是著名的《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韓愈看完,不太想說話。

因為這種詩,他寫不出來。用詞機巧,設色濃妙,意趣瑰詭,才力遠勝於人!

如果他沒猜錯的話,全大唐都沒人這麼寫詩。

李杜之後,唐朝大多數的年輕人只有兩個風格,要不學李白飄逸豪邁,要不學杜甫沉鬱頓挫。

可世上已經有李白杜甫了,不斷的重複又有什麼用?難道要讓後人認為,李白杜甫之後,大唐人都是復讀機?

寫詩和寫文章一樣,言為心聲,寫自己才有出路。

這個李賀,絕對是懂的!

韓愈問家人:“這份行卷詩哪兒來的?”

“富昌李賀。”

“找個人通知他,我想見他。”

這天晚上,韓愈反覆看著這首詩,心底地湧起一波一波的鼓舞。也許他,會是大唐的未來……

三、鄉下寫詩

李賀知道韓愈會看中他,他對此一點兒也不意外。

可他沒想到,韓愈的喜愛來的如此凶猛,如此直接,如此的毫不掩飾。

韓愈不僅一口答應,向朝廷推薦他,而且還拉著好友皇甫湜,一起約他郊遊,絲毫沒有朝廷大員的架子。

在一次郊遊的過程中,李賀寫了《高軒過》感謝韓愈的厚愛,將自己比作攀附大鵬的鴻雁,昔日有機會就能化成蒼龍。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鉅公。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耿耿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既有才華情商又高,韓愈和皇甫湜樂得合不攏嘴,認為自己總算是撿到寶了。

備考的時候,李賀的人生似乎只有兩件事,活著和寫詩。

他白天騎著弱馬去野外找靈感,身上隨時帶著紙筆,一有佳句,趕緊記下來,放進錦囊裡。晚上回家再根據自己的佳句,補全全詩。

李賀頗以自己與眾不同的創作方法得意,因為當時的人寫詩,都是先定好主題,再絞盡腦汁地斟字酌句。

而他卻是先採風自然,再組織瑰奇佳句,片片成文,所得之詩皆驚邁,當時的人想學都學不來。

有時候李賀回家,媽媽一掏他的錦囊,厚厚的一沓紙,心疼的要命,說:“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當時的李賀,為了創作已經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了,用名人李誕的話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怎麼能叫辛苦呢?

李賀不斷的積蓄自己的創作能量,就等著科舉的時候,驚豔整個大唐。

不幸的是,疼愛他的父親在這時候去世了。

李賀悲痛過度,白髮早生,詩中說“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四、科舉受阻

十九歲那年,李賀參加河南府試,一舉奪魁,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聲名再一次轟動長安。

長安大街小巷都在預測著今界科舉的熱門人選,李賀的呼聲很高。

榮光的背後,總伴隨著陰影。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每界科舉,狀元只有一個。狀元之下,有誰會記得第二名?

很快,長安城裡就掀起了一股謠言,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其中的“晉”和進士的“進”是同音字,為了避諱父親的名字,李賀不應該參加科舉,否則就是大不孝。

有人起鬨,為官的人必須是百姓的表率,一個大不孝的人怎麼能當官?怎麼能教化百姓?

因為父親的名字裡有晉字就不能考進士?千古奇聞!荒謬至極!

韓愈眼看著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新星被眼紅而熱的黑子們罵的體無完膚,坐不住了,寫了《諱辯》來替李賀伸冤“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意思是父親名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如果父親名叫“仁”,兒子難道就不能做人了嗎?

可惜韓愈的聲音再大,也只是一個人。在被忠孝觀念煽動起來的群眾面前,根本微不足道。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濡之;行高於人從必非之,這句話沒人能比李賀更懂。荒謬的流言,就這樣斷送了李賀的科舉之路。

不考試,王維、李白還能走道家隱士高人的途徑,側面進入朝廷,可當今聖上不尊崇佛道,這條路根本走不通。

偌大的長安竟容不下我李賀?離開長安的那個冬天,李賀對鏡無言垂淚。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烏被彈歸。關水乘驢影,秦風帽帶垂。

入鄉試萬里,無印自堪悲。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

五、辭職從軍

不久後,韓愈不忍自己早就看中的高徒消沉度日,想方設法利用李賀的皇族身份給他在長安謀求了一個奉禮郎的職位。

奉禮郎是幹什麼的呢?

這個官職是隸屬於太常寺的禮官,主要負責在朝會、祭祀時,指導皇帝和大臣們進行跪拜禮儀的禮官,說白了就是典禮司儀,兼職乾點雜活。不但跟朝廷大事沾不上邊,而且工資還很低,在物價高的長安僅僅夠維持生活。

抱著只要能留在長安,就有機會出人頭地的想法,李賀留在了長安。

除了平淡乏味的工作,偶爾參加高規格的宴會,是李賀為數不多的生命亮色。

有一次,李賀參加的宴會上邀請了當時著名的箜篌演奏大師,李憑。這位樂工的身價高到什麼程度呢?“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說是當時的一線明星一點也不為過。

可以想象,那個晚上是唐朝的頂級音樂盛宴。

李賀在宴會上如聆仙樂,激動地寫下了名作《李憑箜篌引》,讓李憑的名字千古流傳。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其想象玄奇浪漫,用詞新巧,把抽象的樂音用生動可感的畫面表現出來,成為古代音樂場景描寫的絕佳典範。

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美妙的音樂,依舊解決不了李賀在長安尷尬的仕途現狀。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李賀閒的頭上都要長草,他要等的機會還沒來。

在長安,除了虛度生命,他找不到任何自己存在的價值。

太累了,他想回老家。

公元813年,李賀以生病為由辭職,回鄉路上寫下《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李賀想不到,千年後,依舊有他的知音。毛爺爺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原封不動的雲引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詩”,還把李賀的幾百首詩標上了紅圈。

在家鄉,李賀依舊沒什麼存在感,病歪歪的身體,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能沒事看看鄰人農作。

著竹裡繰絲挑網車,青蟬獨噪日光斜。

桃膠迎夏香琥珀,自課越傭能種瓜。(《南園十三首》)

時間一長,李賀又覺得乏味。

像他這樣的人,有什麼出路呢?科舉,走不通。被舉薦做官,只能做個微不足道的禮官。想為國效力,怎麼就這麼難呢?

不,這不是絕路,想為國效力,唐人還有最後一條路!想到這裡,李賀心中的熱血一點一點沸騰了……

從軍!李賀想要從軍!

世人只知道李賀詩寫的好,卻少有人知,李賀還有將才。

他馬上給潞州節度使張徹修書,前往投奔。

六、李賀的軍旅生活

李賀不是每寫過快詩,《南園十三首》中的這一首就是。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壯志勃勃,豪氣入雲,放在軍旅詩裡毫不遜色王昌齡、高適和岑參。

到潞州數月,李賀所在的邵義軍就被淄青、成德兩地的叛軍一萬五千人圍攻。叛軍對潞州的糧草勢在必得。

經過幾個月的實地勘察,李賀對於潞州的地形了如指掌,在大帳中與張徹定下圍攻叛軍的峽谷計劃,於佛峪、 兩地的山谷設伏。

計劃得到了主帥郗士美的認可,邵義軍全殲敵軍,大勝歸來。

其餘周邊藩鎮軍,擔心邵義軍在向朝廷表戰功之際,狀告他們對求援視而不見,搶先上表詆譭邵義軍。

禍不單行,公元816年,淄青、成德兩處的叛軍,為了雪恥糾集了十幾萬人馬,對邵義軍進行報復。

朝廷得知邵義軍的平素的“惡行”,對邵義軍置之不理。由於實力懸殊過大,邵義軍潰不成軍,大敗而歸。

這次人生的重創,讓李賀徹底認清了現實。

現在的大唐,早已不是“吾皇登高一呼,戰士拼死效力”的大唐了。天下的皇帝都一樣,早年勵精圖治,晚年貪圖享樂。萬里江山,百姓疾苦,在他們眼裡連顆沙粒都比不上。此時的聖上,寧聽奸人蜜語,不願聞忠臣泣血。

這大唐,賀有心無力,守不住了……

李賀知道自己無緣效力軍伍,只得踏上了歸途,與好友張徹分道揚鑣,“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苦晝短》)

回鄉後,李賀漸漸感覺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將要達到極限,有油盡燈枯之勢,他耗盡全力進行著最後的詩歌創作,想要償還欠下藝術的債務。

由此,他的詩風也發生了轉向,變得神祕、悽清、空靈。他此時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鬼燈、秋墳、恨血、衰蘭、冷燭寒蟬、紙錢、這樣的意象,無比悽美,但又讓人汗毛直立。每一篇都像是寫給自己的祭文。

南山何其悲,鬼雨灑空草。 長安夜半秋,風前幾人老。

低迷黃昏徑,嫋嫋青櫟道。 月午樹無影,一山唯白曉。

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感諷五首·其三》)

李賀的一生奔波勞苦 ,想方設法報國而不能,終於心力交瘁。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李賀如梧桐葉般凋落,年僅27歲。他的詩歌經由李藩集結,杜牧作敘成《李賀集》五卷, 大部分被焚燬,十之存五。

對於李賀的死,有人用到這樣神話般的講法。

李賀在夢中見到穿紅衣仙人人駕著紅色的龍車騰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時代的篆文,他對李賀說:“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樓,立即召你去寫篇記文。”李賀磕頭推辭,說自己母親年老多病。那個人說:“天上比人間更快樂,一點兒也不苦。”過了一會兒,窗戶裡煙氣滾滾,聽見龍車聲疾速馳去,李隨隨仙人而去……

李賀為詩歌而生,為詩歌而死,耗盡生命償還了欠下人間的詩債。在李杜之外讓我們看到了大唐詩歌更豐富多彩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如果你的前面有高山大河怎麼辦?

那就翻過高山越過大河,在高山之上,建立屬於自己的高峰……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北京故宮 儲秀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