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全長528.7釐米,寬24.8釐米。北宋末年著名畫家張擇端所繪,宋徽宗以瘦金體題其畫名,並蓋有印章。大家都知道這是國寶,那麼大家知道這幅畫裡畫的究竟是什麼嗎?
這幅畫,主要描述的其實就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華街景,從汴梁城外的郊區,到城內的核心商業區,都有非常詳細的記錄。
有心人曾經詳細研究過這幅畫的內容,其中各種人物有814人,牲畜有60多頭,車轎20多輛,船隻28艘。整幅畫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來解讀。
第一部分,是遠郊區域。這部分佔據了全畫不到三分之一的畫卷,主要描述的是汴梁城外遠郊地區的田野鄉村風貌。其中有農民在田地裡耕種、兒童在村子裡玩耍、商販在路上叫賣的場景。第二部分,是近郊區域。這裡是整幅畫的核心區域,因為這裡也是最繁忙的地方。汴河碼頭上停著大大小小的船隻,漕運的繁忙一眼就能看清。一座拱橋上,到處都是人,而且還有車馬同行,十分熱鬧。橋下則也有船隻匆匆而過。第三部分,是城核心心商業區。這裡是最繁華的地區,商業街上到處都是店鋪,來往的人群絡繹不絕,看樣子都是來買東西的。這三個部分,將北宋汴京城的繁華,全都濃縮在了一起,可謂是繪聲繪色。北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都能在這幅畫中體現出來,因此這幅畫才值得流傳後世。
一、《清明上河圖》傳了近千年,愣是沒受損。
我覺得這簡直就是文化奇蹟,一幅如此厚重的畫,在歷經千年的風霜後,這幅圖依舊能完好無損地儲存著,可見這絕對是上天的安排。
其實關於張擇端這個人,我們是不能下定論的,甚至連出生年月日,我們都搞不清楚。史料中也沒有這個人的記載,因此他的存在,一直都是一個謎。
在《清明上河圖》的卷後題跋中,我們發現了金人張著對張擇端的一些記載:
這就是我們認識張擇端唯一的機會,由於這幅圖中有宋徽宗的簽字蓋章,所以張擇端應該是生活在北宋時期的人。
靖康之恥發生後,這幅畫就流落到了民間,輾轉到了南宋奸相賈似道手裡。等到元朝一統江山後,這幅畫又落入了元廷之中。
在元朝宮廷之中,這幅畫被人給調包了,從而再次流入民間。一直到了明朝嘉靖年間,這幅畫才再次顯露真身,落在了內閣首輔嚴嵩手裡。
嚴嵩被搞掉以後,這幅畫又回到了皇宮。但是萬曆皇帝年紀小,大太監馮保,將這幅畫給偷出了宮,此後一直不知所蹤,估計是賣了個好價錢。
清朝時期,這幅畫落在了湖廣總督畢沅手裡,畢沅死後這幅畫再次進入紫禁城。後長期被珍藏在紫禁城中。即使清末如此動盪不安,這幅畫都沒有受到損傷。
所以說,我們今天還能看到這幅畫的真跡,那真的是要謝天謝地的。畢竟這幅畫實在是太不容易了,但凡有一個小插曲,都能毀了這幅畫。也從側面可以證明一點,我們的古人都是愛惜文物的。
二、從畫中看北宋汴京的商業發展。
《清明上河圖》中,有若干水網,又有不少大小拱橋,因此構築成了一個個繁華的商業圈。實際上仔細去分辨,我們便可以將這些商業圈做一個歸納。
第一個商業圈,河市。字面意思就是在河上做買賣,北宋年間,漕運已經相當發達了。迎來送往的漕運商船可謂是絡繹不絕。
外面的客商入京,走水路是最方便的。因此沿著河水兩岸,便出現了大量商鋪。這些商鋪主要就是要做河面上的生意。
官方漕船抵京以後,不僅要登記入庫,而且要完成交易買賣。所以來往十分頻繁,這也是河市發展的重要依靠。
民間的貨船入境後,需要交納一定的過路費和商業稅。同樣需要從運河兩岸的碼頭上岸販賣,因此也是河市的重要推動力。
《清明上河圖》中,對河市的描繪便十分精彩,船隻來往絡繹不絕,有些已經在卸貨了,還有些還在焦急的等待中。
第二個商圈,街市。這個商業圈就再正常不過了,每一個朝代的城中,基本上都有比較繁華的街市。汴京城的街市異常熱鬧,因為他們有漕運相助。
來往的客商們,需要到汴京城來做買賣,既然人來了,哪怕不交門票,這吃穿用度,也是增加GDP的重要手段。
此外大量貨船就是給街市上的各大商鋪補貨來的,街市上的門面房,是負責叫賣的。而船上的貨需要卸到倉庫裡去。這也是商圈中最繁華最核心的一部分。
第三個商圈,橋市。這就比較有特色的,我們去看《清明上河圖》的各座拱橋,就可以發現,橋樑是真多。橋上的人也絕對不少。
粗略數一數,整幅圖中的拱橋就有32座之多,每一座橋上基本上都站滿了人。除了大量出來逛街的市民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不少販夫走卒。
由於橋樑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往往人員眾多,這也就成了販夫走卒們叫賣的核心場所。這些人租不起門面,但是也有一顆賺錢的心。所以挑著擔子叫賣是最經濟合理的方式。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在橋面上擺地攤,那就不行了。因為來往橋面的人太多,而橋面又比較窄,你固定佔一塊地,勢必會造成橋面擁擠不堪的現象。
所以你做游擊隊四處叫賣,沒人攔著你。但凡你想不開要佔地叫賣,對不起,肯定會有人來把你拖走。
三、商業發展哪家強?看圖說話。
汴京城的這些市場中,哪些行業是為突出的呢?其實從圖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街市上的門面房,主要都是以餐飲行業為主。
沒辦法,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其他行業基本飽和。可餐飲行業就算再多也會有人去光顧,為啥?因為大家都懶得在家做飯。出來吃飯不用買菜、洗菜、做菜、洗碗,這是多麼省事的一件事呢?
所以在《清明上河圖》中,餐飲店是最多的。其中有酒店、食店、小吃店比較突出,檔次最高的當然還要屬酒店。
第一,檔次最高的是酒店。酒店為啥檔次高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北宋時期,釀酒這件事,被官方給壟斷了!也就是說北宋官方特別出臺了政策,只准官府搞酒麴。
為啥釋出這麼一個政策呢?因為釀酒實在是太掙錢了!在宋朝喝酒成為了一種主流,基本和吃飯沒什麼區別了。可以頓頓沒有菜,但是不能一頓沒有酒。
因此喝酒幾乎成了宋朝百姓們必做的一件事,而且酒的稅收,佔據了北宋稅收的一半之多。宋朝朝廷當然要把這門掙錢的手藝,壟斷在自己手裡了。
第二,數量最多的是食店。食店在《清明上河圖》中,出現了19次,是所有商鋪中,數量最多的一個種類。由此可見,在外面吃飯,成為了北宋市民們的一種主流享受。
食店的裝修風格遠不及酒店,所以更加親民一些。畢竟你一頓不喝酒,雖然難受至少可以熬著,可一頓不吃飯,的確有些頭暈。
第三,必不可少的藥店。生病了,那就得去看大夫。看完大夫,自然就會拿著藥方去抓藥,那麼去哪兒抓藥?當然是藥店。因此藥店成為了街市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店鋪。
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沒有還真不行。《清明上河圖》中,最著名的藥店,便是趙太丞家。啥是太丞?就是宋朝的太醫。趙太丞家就是趙太醫他們家開的店,用太醫來做廣告,效果自然是槓槓的,畢竟普通老百姓可享受不到讓太醫給他們看病的待遇。
由於有太醫背景,所以這家藥店在所有藥店中,建築規格是最闊氣的。看樣子生意也很好,開了好幾個門市。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方便腿腳不好的病人進出,這家店是沒有設門檻的,細節把控相當到位。
第四,隨處可見的雜貨鋪。雜貨鋪就到處都可以看得到了,這些小商店,就是賣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店鋪。比如有生活百貨、水果蔬菜、金銀首飾、筆墨紙硯等等。
有點類似現在的小賣部,所以門面壓根就不需要很大,一個門面足以應付來往市民。有些雜貨鋪就開在十分蹩腳的地方。或許是因為有固定客源,沒有必要擴大經營。
總結:看圖學歷史,宋朝的商業十分發達。
光從這些市場、商鋪來看,就知道宋朝的商業有多麼發達了。他們除了會搞市場和商鋪外,連廣告也絕對不放過。
在《清明上河圖》中,到處都能看到商業性質的廣告。其中招牌廣告至少有23塊,幌子有10塊左右。燈箱廣告也有4個,現代店鋪大促銷喜歡搞的綵樓歡門也有5座。
如果這些廣告形式,似乎依舊沒有退出市場。但是大家知道嗎?這些廣告形式,其實在宋朝就已經開始在使用了。
注重廣告和門面店的裝修,可見宋朝的商業發展過程中,已經很注意品牌維護了。有了這種意識,說明他們是想要把店鋪做成百年老店的。
古代人市場有限,車馬很遠,所以不太會賺快錢,把生意做成百年老店,細水長流,或許才是每個經營者夢寐以求的事情。
參考資料:《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