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太極拳的內勁分為三種,腳下生根勁,腳下拔根勁,腳下輕靈勁,也就相當於明勁、暗勁、化勁。而“暗勁”是太極拳、內家拳登堂入室的最重要的過渡歷程。

腳下生根勁,松沉勁,人人皆知,淺顯明白。

而腳下拔根勁、暗勁,知道並能講明白的寥若晨星,楊澄甫不懂,孫祿堂也說不清,最後要問王薌齋了。

只有《意拳》的祖師王薌齋把“暗勁、腳下拔根勁”說得明明白白,易於操作。

太極拳的“暗勁”就是“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一以貫之,不容許歪解

“暗勁”本是形意拳的術語,但與太極拳的“勁由內換”、“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異曲同工,一以貫之,可以互相印證。

同時,“暗勁”還能對太極拳的錯誤練法加以糾正,“勁起於腳跟”絕不是後腳跟的蹬地力,這是不容許歪解的。後腳跟的蹬地力是普通體育的外家力,不是內家拳的內勁。

楊澄甫的大架太極,顯然不是“暗勁”,搞錯了“勁起於腳跟”的練法,只是練了一個松沉勁

楊澄甫一脈的大架太極,無論是拳架,還是推手,都是用後腳的蹬地發力,這不是太極拳的正宗內勁,顯然是不懂“暗勁”,搞錯了“勁起於腳跟”的練法,內勁與外力的分水嶺就在這一點上。

孫祿堂的武學理論,對於“暗勁”的說法,大有商榷之處

孫祿堂的武學理論,對於“暗勁”在其《拳意述真》一書中記述很詳盡,現摘錄一段:“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義。”

這是白紙黑字地記載在孫祿堂的《武學錄》之中,“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這是“暗勁”嗎?

用太極拳的理論來看內勁、暗勁,“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身法中正輕靈,才對啊。

如果用後腳蹬勁如同邁水溝,一旦用力落空,豈不是要一頭栽倒?這哪裡是中正不偏了?又哪裡是“暗勁”、勁由內換了?就連“明勁”都不是,純是普通體育運動的外力、外家力,這樣的練法是練不出內勁、暗勁的,內勁的造詣也高不到哪裡去。

嗚呼,吾知之矣,吾知之矣!

那麼,再往下看看王薌齋是怎樣講這個內勁、暗勁的吧。

唯有《意拳》的祖師王薌齋,天縱之資,以大智慧、以文字傳承心印心法——摩擦步、拖拉步才是內勁、暗勁之根源,“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的“暗勁”真義秘境從此有了知音認證,不再孤高獨立,高處不勝寒了,也不再任由淺薄之人誤解、歪解了。

縱觀清末民國時期的武術名家們,對於內家拳、內勁的真義的傳播、循循善誘、開誠佈公的貢獻,王薌齋肯定是首屈一指的。也正是因為對於內家拳、內勁的深刻理解,才獨樹一幟,創立專練養內勁,不練架式套路的大成拳、意拳。

對於太極拳、形意、八卦弄不明白的“內勁”問題,都可以從王薌齋的武學著作中得到解答和啟示。

王薌齋傳授的練步法——摩擦步、拖拉步,就是形意拳的“暗勁”練法,就是八卦掌的“趟泥步”練法,就是太極拳的“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的練法、心法——下動上自隨的自然表現——就是勁起於腳跟、形於手也,太極不用手,手是被動的。

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的四拳合一,就是這個內勁內功練法、實際功夫上身的一致合一,這是實際可操作的,不是空頭理論的“三拳合一”。

以前的空頭理論的“三拳合一”,是把三大內家拳全部歸結到“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的理論體系合一,實際練功操作並沒有“合一”的功法練法。

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意拳,是因內勁而相通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在“內勁”這個同一條小船上的,是同舟共濟、共存亡的。(到結尾了)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杭蘇08 蘇軾,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的每首詩都將成為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