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蒲松齡故居
周耀泉
像我們這樣的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從小都是聽著鬼神故事長大的。最難忘的是小時候的夏天,白天炎酷難耐,最愜意的是晚飯後乘涼的時光。此時,熾熱的太陽已經落山了,我和弟弟妹妹們趕緊用長條凳和門板搭好床,牽著奶奶的手給我們講故事。而奶奶會講的也就是已經講了100遍的什麼穿著紅膀身(即背心)的,或伸著長舌頭的吊死鬼啦,或一跳一跳的淹死鬼啦的故事。嚇得我們那怕大白天也不敢一個人自己到田野間閒逛,的確在我的老家那時候真是河汊眾多、池塘縱橫,夏天田間又長滿了高粱、絡麻等高杆植物,稍有不慎掉落河中,可能也不會有人發現,所以經常會有孩子淹死。老人講鬼神故事,也有助於嚇阻孩子自己亂跑的作用。
但要說講鬼神故事,頂尖高手是非蒲松齡莫屬,他也因此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今年清明期間恰好有3天假期,而清明既是春天的第五個節氣,是踏青的好時節;又是我國的三大鬼節之一,是中國人悼亡掃墓的日子。於是決定去拜訪一下蒲松齡故居,來個時空穿越,聆聽蒲老爺子講述鬼神的故事。
蒲松齡故居,坐落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的蒲家莊。踏入莊內,發現與莊外車輛穿梭、攤販麇集的熱鬧場面完全不同的是,這裡靜悄悄的,少有行人來往。但可以看到這是一個至今還保留著明清建築風格的古老村落,就是這個偏僻不易被人發現的小村落裡,卻因一代文豪的一部《聊齋志異》而飲譽海內外,傳遞到大江南北、五洲四海而名聲大震。
走過不到百米的石道,就來到了蒲松齡故居,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築。院牆大門,雖然不算高寬敞和豪華氣派,倒也不失古樸典雅,頂上的琉璃瓦片上,被還沒有發芽的老藤覆蓋著,而院牆內幾棵楊樹卻早已掛滿了黃裡染了淡淡綠色的嫩葉,在風中微微地搖擺著,似乎在鼓掌歡迎遊客。門框上高懸著郭沫若1962年題寫的“蒲松齡故居”的金字匾額。進入故居,發現這裡是一座恬靜的院落,的確適合於發奇思異想。迎面是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拈鬚端坐的正是蒲松齡,正凝神目視前方,似乎正在構思一篇新佳力作。
從左側進入,穿過兩道門後向北進入一正兩廂的庭院。其中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2間,這才是真正的蒲松齡從出生、長大一直到去世的生活居所。蒲松齡故居在抗日戰爭中曾遭日軍焚燬,新中國建立後不僅依照原貌進行了修復,而且徵用了附近村民的舊居加以擴建,形成了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設有五個展廳,館藏文物13000多件,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念館。
進入正房內,上方懸掛著隸書“聊齋”兩字,下面白牆上掛著蒲松齡的畫像,據說當時蒲松齡是74歲。兩側掛著一對楹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則是由大文豪郭沫若親自手書的,可以說最恰如其分、言簡意賅地評價了蒲松齡的文學成就。堂屋內陳列著一張八仙桌和一對太師椅,側屋內還有他用過的桌、椅、幾、架、櫥和端硯,正是他宵衣旰食、伏案疾書的地方。東側,則是他的起居室,據說76歲那年蒲松齡是坐在床上,靠在窗邊無疾而終的。我想他是和他心心念唸的鬼怪神仙、花妖狐魅在聊天中,不知不覺中跟隨它們離開人間而去了。
說來蒲松齡還是青島人的半個老鄉,他曾遊歷嶗山,並在太清宮“關岳廟”對面的寫書亭廣泛蒐集民間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當年蒲松齡月夜獨坐亭中凝神聚思,忽見對面牆上有人一閃而過,像是穿牆而去。一個激靈,睜眼細瞧,原來卻是送茶道士的影子。受此啟發,寫出了名篇《嶗山道士》。至今太清宮內還留有一面被稱為“穿牆壁”的白牆,成為嶗山一景。每到此處,導遊都會講述一番,告誡遊客做人不能起邪念,要光明磊落,否則總有一天會被無形的牆撞得頭破血流。
從蒲松齡故居出來往東穩步一二百米,則建有一處聊齋園,可能是遊客不多,投入不足的原因,雖然建有小翠亭、嬰寧苑等與聊齋刻畫的場景一致的景點,但殘垣斷壁、坑窪頹廢的景象,似乎真是到了淒涼衰敗的荒郊野外,到是與狐仙花鬼出沒之處的情景頗相吻合。你看那《畫皮》,在一處圓尖頂的草屋下,掛著兩盞油燈,似乎已經搖搖欲墜,下面一張桌子,旁邊放著一張椅子,也斑駁陸離,蒙塵已久。而一側的花林間,落花滿地,的確已是人間四月芳菲盡,無可奈何花落去,不由得讓遊客產生一絲絲悲涼。不說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