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資中縣重龍山景區位於四川省資中縣城東北隅,佔地86畝,是國家AA級風景區。名勝古蹟遍佈全山,其中最賦盛名當數重龍山北麓君子泉及北巖摩崖石刻造像,造像分佈在相距幾十米的北巖和古北巖兩處,共160龕,1648尊,年代跨度自唐宋至民國時期,其中大多數為中晚唐五代時期所造。對於重龍山景區,在上一篇已作介紹。今天,我就介紹一下重龍山的摩崖造像,當地稱”君子泉“,即”北岩石刻“。在2019年10月10日公佈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中,就有“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就是北巖這裡的這些精美石刻,其中部分為孤品,價值極高,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實在可喜可賀!祝賀重龍山石刻榮升國保文物!

”君子泉“又名”滴水彈琴“,位於資中縣城東北重龍山北麓,巖高十餘米,上有清泉,下有碧潭(積翠潭),亦稱”靈巖“。相傳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丈夫鄭鋼當年在資州任太守,夫妻二人常郊遊於此,又取名“滴水彈琴”。

宋朝程區於淳熙十四年(1187)題摩崖詩:“巨靈撐起正摩天,落雹跳銖溜線穿。喚得蘇(東坡)黃(庭堅)為湔祓,不輸雲夢澤南泉。知是何年踴萬龕,老禪壁立不重參。三生石上精魂在,擬向崖頭借一庵。”

進入重龍山景區大門,經過韻泉樓,在“君子泉”崖壁凹腹,長88米,高15米的山岩上,分佈有造像127龕,1222身。再往山上走幾十米的絕壁就是“古北巖”,“古北巖”長67米,有造像45龕,491身。它們大多儲存完好,合稱“北岩石刻”。其中,以中晚唐和五代時期的作品居多。據《金石苑》載《唐重修北巖院記》,北巖摩巖造像鑿始於唐建中四年(783年)。北巖君子泉崖壁上有4個大字“靈巖泉韻”,是資中八景之一。

君子泉地處重龍山北巖崖壁凹腹,位於重龍山之北麓,蒼崖壁環,石潭幽深 ,四周林木茂密,鬱郁蒼蒼。石縫中有涓涓清泉沁出,滴入潭內,各股泉流大小速度不同,高度方位差異,有的滴在石階上,有的落入水潭中,發出的聲音便有了大小、輕重和長短之別,只聽叮叮咚咚、噼噼叭叭,大泉嘈嘈,小泉切切,又似仙人彈琴,空靈優美,人們把這裡稱為“滴水彈琴君子泉”,自古就是資中古城一道盛景,又稱“靈巖泉韻”,為資中古八景之一。

久負盛名的君子泉,歷代文人官史為它留下無數詩詞佳作。五代時期後唐天成年間(公元926~930年),任資州磐石(資中舊稱)縣令的馮銖暢遊君子泉後有詩云:

青松崖上紫雲生,崖下仙人約舊盟。

駐馬看碑驚化鶴,暮雲回首萬家城。

張大千青年時期在資中求學,對資中感情深厚,上世紀五十年代創作了《資中八勝圖》,八勝圖以資中古八景為原型,其中的《靈崖泉韻》就是重龍山北巖君子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張大千曾多次遊覽重龍山,他於1940年冬繪製出了《資中景色》描繪出了古北巖的風景。由於張大千的影響力,使得資中的風光名勝名揚海內外。

釋迦牟尼造像,身高5.3米,頭戴珠光寶冠、挽縲髻,前胸半裸,身著布衣僧伽梨飾以衣紋,用9至25塊布片縫成大衣。佛像面貌豐腴,神情端莊,體態健碩,造型古樸,赤足立於蓮臺上,其像右有阿難弟子,兩側各有一供養人像。此龕造像鑿於北宋,是北巖造像開鑿年代最晚的一龕,也是最高的的一龕。

佛像右上方有“君子泉”三個字,古北巖上面的“喚魚池”三個字,據《資中縣續修資州志》載,為蘇東坡手跡。

總觀北岩石刻,有泉水滴落那一片區域,造像已大部分風化模糊,有些地方似有過崩塌,而有些在深凹的山崖中的卻儲存得較好,造像上的色彩還依稀可辨。在一些佛龕旁邊,還有自唐代以來名人題字、題記。其中一龕洞窟前部有摹仿南北朝早期雕塑形式的飛天祥雲殿簷,龕內有“唐大中8年(公元854年)10月2日題”字樣,是現存北岩石刻中發觀最早的題記時間。

重龍山唐代千手觀音造像——四川省內儲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唐代觀音像。

這龕“大悲觀音龕”,主像是”千手觀音“,這就是唐建中四年(783年)雕刻的,是晚唐觀音造像的傑出代表,堪稱孤品。觀音像高2.3米,端坐中間。胸前六臂上兩臂殘損,中兩臂結印置於腹前,下兩臂輕按雙腿。背部雕刻出內外兩層,緊密展開的兩圈手臂,各執不同法器。頭部寶冠為鏤空雕法極其精細,面容豐滿圓潤,嘴角略微上翹,似笑非笑,造型生動精緻。外展有兩圈手臂,在其指端,鏤空雕出一圈菩薩背光,呈火焰燒灼狀。兩側刻有飛天、侍從、阿修羅、紫那羅、迦樓羅、乾因婆、摩喉羅迦等天龍八部眾諸神,多達91人。龕中上方的風神手抱風袋,雷神槌鼓擊雷,似乎正舒風布雨,整個畫面栩栩栩如生,動感十足,將唐代雕像的富麗莊嚴與晚唐的清峻簡潔之風融於一體。這是四川境內儲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唐代觀音,當是同時期觀音摩崖造像中的孤絕之品。

這龕“維摩示疾圖“1.62米高,2.13米寬,雕刻了六十多個人物。這龕風蝕嚴重,佛座為兩層束腰蓮座,背後為桃形火焰紋身光。它獨特之處還在於龕楣兩邊的護法神,竟然一邊是漢人,另一邊則是胡人。

重龍山晚唐文殊騎獅坐像——四川省內體量最大的唐代文殊菩薩騎獅像

該造像位於資中重龍山山腰君子泉側壁之上,此處石窟為晚唐時雕造,為“華嚴三聖”圖。其中“華嚴三聖”三主尊造像高2米以上,在省內唐代同題材摩崖造像中為孤例。此窟規模巨集大,雕刻精美,文殊菩薩座下青獅的鬃毛刻畫細膩,呈波浪捲曲狀,因年久失修,剝蝕風化嚴重,主尊面容已模糊。

西方淨土變,最下層左右各十尊立姿菩薩,菩薩之外又刻力士。第二層2至4排刻坐姿菩薩。西方三聖之間的菩薩皆坐於蓮臺上,兩壁也刻著蓮臺上坐姿菩薩,各七排。兩塔和兩幢略存形狀,天宮樓閣僅刻出屋簷,空中有云團中諸佛。

維摩詰經變,右側刻維摩詰像,雙手執扇,坐於廡殿式建築之內,面向文殊,左側文殊菩薩倚坐於束腰壇基之上,雙足踏一仰蓮,右手上舉白錘,左手扶膝,面向維摩居士,身後飾頭光、背光,圍繞兩尊像,三壁滿刻弟子、菩薩、諸天。

資中重龍山恐怕是四川能見到天王像最多的地方,有三尊儲存較為完整,可以清晰看到手中寶塔的托塔天王像。還有一尊身傾湧泉絕壁之上,神態威猛,令人肅然。重龍山毗沙門天王造像竟有七尊,且全造於中晚唐。

重龍山鏤空雕披巾、揹帶毗沙門天王像——四川省內同題材造型孤例天王像

此龕為中晚唐所造,高達2米,為四川省內同時代天王造像體量最大者。該像頭頂華蓋,面相豐圓,神情威嚴,雙手均殘損。窟中天王怒目圓睜,肩後披巾與飛帶均昂揚上舉,作怒髮衝冠狀。上身著鱗狀鎖子甲,下身著窄條密強鎧甲戰裙,右手緊壓在右大腿上,左手殘。右腿盤舉,左腿自然下放。護心鏡處有一獸吞型、腰帶扣處有一環狀鎖釦均為鏤空雕出,雕工極為精湛。地鬼兩手趴地,身半側,右腿半彎,以整個背部和右腿膝部託舉天王,天王左腿處尚有一禿頭地鬼雙手奮力託舉天王左腿,神情嚴肅。天王左右各分侍一神將,一手執長劍指天,裝束與天王相類,但無護心鏡及腰帶扣等細節雕飾,體量僅為一米左右。此像體量巨大,造型威嚴不凡,雕工精湛純屬,堪稱唐代天王造像中的曠世遺寶。

有史料記載: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唐宰相裴度、唐詩人羊士諤、文學家杜光庭,北宋黃庭堅、蘇軾、南宋狀元趙逵、抗金名相趙雄,明代“鐵面御史”周冕、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工部員外郎張鑑,清代狀元駱成驤、著名書法家“字妖”包弼臣、“戊戍六君子”之一楊銳……都曾遊歷了資中古北巖。古人吟詠靈巖泉韻的作品很多,從唐磐石縣令馮銖起,到宋代的程區、公謹、宋京、劉大任,明代的胡學文、張鑑,清代的夏茂技、駱成驤、宋育仁、吳之英等,都有詩文題贊。

明代著名史學家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書中這樣評價資中古北巖:“郡秀誇東蜀,山奇數北巖”。"東蜀領郡十六,而江山瑰奇,資中為最。資中勝遊十四,而北巖為最。"清嘉慶十六年(1811)始任資州訓導的苟珣詩云:

頗怪靈巖水,珠跳雹自濺。

其音清到耳,乃韻雅於弦。

石上餘鏗尓,風前尚泠然。

至今君子號,人指翠微巔。

1928年,四川四大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候、田頌堯到資中“謀求和平”,會議地址就在君子泉,會後在巖壁留詩:

勝地名城我遍遊,衣裳會罷聚資州。

新園闢就天然趣,古佛殘成寶玩留。

君子泉聲驚雅調,重龍山色領清秋。

鍾靈毓秀人文起,三百年中出狀頭。

重龍山自古就為資中名勝,人文遺蹟非常非富,不管是從佛教的發展與演變,還是從歷代文士所留詩文方面去研究社會生活,重龍山北岩石刻都具有相當高的價值,所幸的是,就在幾天前,10月10日公佈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中,就有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十多年前,看見這些石刻還要好些,現在已更滄桑了,這些正在風化的千年造像亟待更好地保護。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清西陵石像生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