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驅瘟辟邪,是端午節的重要內涵之一。某些特殊植物由於本身的藥效、象徵,而成為端午節具有辟邪意義的物品。其中以菖蒲與艾草最具代表性,兩者常同時並用。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將菖蒲切碎入酒飲用,以強身保健,避免惡疾;以艾葉作為人形,叫做“艾人”,將其懸於門戶之上,可禳除毒氣;作為虎形佩戴,稱為“艾虎”,具有驅瘟辟邪的效果。

可見,菖蒲、艾草辟邪意義之由來,主要是其本身的藥效功能。

《本草綱目》中的菖蒲與艾草

華南地區春夏之交,氣候溼熱。這種氣候,容易使人出現風寒溼痺、氣滯難通等病症。此外,溼熱的環境亦容易流行瘧疾、瘟疫等傳染病,以及食物腐壞所引起的腹疾、下痢等病。

而菖蒲原產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在華南地區是常見的藥用植物。

夏季是菖蒲生長最旺盛的季節;艾草雖處處有之,但亦以夏季為採收期。而兩者自然成為端午節的應時節物。

菖蒲

《本草綱目》說菖蒲辛溫香竄,針對風寒溼痺以致四肢無法伸屈的症狀有特別療效,且又解氣悶,通心竅,寧心安神,令人耳聰目明,對防瘟殺蟲亦具作用。

《本草綱目》又說艾草具有保溫、安定神經、諸蟲咬傷、止痢和止血、闢風寒等功效,尤其將陳艾用在炙敷上,藥效最佳。且艾葉也以端午前後二十天採摘者公認品質最優,這段時間的艾葉香氣濃,功效顯著。

菖蒲與艾草的象徵意義

菖蒲與艾草等植物之辟邪功能,除了來自於本身藥效,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其象徵意義。

《本草綱目·典術》雲:

“堯時……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菖蒲之所以有闢鬼驅邪的功能,主要來自於其葉形。菖蒲的葉形尖聳,豎立似劍形。劍,可殺敵衛身,而讓人聯想其可以斬殺百鬼邪氣,保衛己身。

持劍驅鬼

根據“同能致同”、“同類相生”的原理,古人認為相似的東西可以互相感知,因此菖蒲如同寶劍,具有辟邪斬鬼之用。

至於艾草,其葉形似旗,能幫助持劍的將軍招兵買馬,形成辟邪大軍,因此有端午門聯句曰:“蒲劍沖天皇年現,艾旗伸地神鬼驚。”顯示出菖蒲、艾草具有驅邪的功能。

另有一說,則以為艾草形似人掌,配合菖蒲,正如手持寶劍斬鬼辟邪之貌。艾草與菖蒲恰為一組辟邪主題,藉著形似而達到象徵斬殺百鬼的意象。

艾草

除了菖蒲與艾草,端午節時古人還會用什麼植物?

以菖蒲、艾草作為端午節物,傳至宋代後,隨各地風俗不同,使用的辟邪植物亦不同,有時會互相搭配而發展出諸多樣式。

最一般的方法,是將其懸掛於門戶或佩戴於身上,如《東京夢華錄》雲: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皆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又釘艾人於門上。”

人們相信將菖蒲與艾草懸於門戶或佩戴在身上可以除不祥、怯邪鬼。

除了菖蒲、艾草,有時還會搭配萱、葵、蒜、桃、桃梗、榴、楝葉、柳等植物,以增強辟邪的效果,而其辟邪功能主要來自於本身的藥性及象徵意義。

李時珍畫像

萱草,《本草綱目》雲“懷妊婦女佩其花,則生男。”由於萱草於五月開花,是應時的植物,而其又具有求子的象徵意義,所以也成為端午節的節物。

葵,《本草綱目》載其功效:“除客熱,治惡瘡,散濃血。”由於夏季溼熱,易導致氣悶積滯、惡瘡等病症,而葵之藥性正好解除這些症狀,故亦成為端午節應時植物。

蒜,我們都很熟悉,因具有“除邪痺毒氣,主溪毒,下氣治蠱毒”的實際藥效,而成為端午節的節物。

關於桃及桃梗,《本草綱目》記載它們皆有一定的藥效,加上桃象徵子孫繁茂,與“羿死於桃梗”的傳說,使桃與桃梗具有辟邪、滅絕百鬼的象徵意義。

石榴花

石榴花,是五月應時之植物,加上其本身治腹痛、止瀉等藥效,與果實多子的象徵意義,使其成為端午節應時的辟邪植物。

楝葉,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傷。”而且傳說龍懼楝葉,故民間使用楝葉包粽子,可闢不祥。

柳,民間俗信柳枝可以驅邪,因此在巫術儀式中,柳枝常扮演法器的角色。其驅邪的意義,是其成為端午節物的原因。

古人如何使用菖蒲與艾草?

一般方法是懸掛。除此之外,還有更仔細的使用方法。

菖蒲、艾草

古人會將菖蒲、艾草及其他辟邪植物,加工成各式形狀。除了辟邪驅鬼的實用功能,也兼具美觀與玩賞功能。如《歲時廣記》中記載:

“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

“端午刻菖蒲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辟邪。”

自宋代,菖蒲、艾草的運用更多樣化,通常結合其他辟邪影象一起使用。

歸結而論,隨著各地風俗不同,艾草常作為人形、虎形、五毒之形。而菖蒲也常雕刻為葫蘆形、天師馭虎與百蟲之形,與艾草一起懸於門戶或床戶。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五毒月、九毒日,有哪些風俗和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