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這些古人讀書的故事耳熟能詳。在古時候,讀書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更不是人人都能有書讀。今天,就讓小K帶你一起來看看古人是如何讀書的吧!

三更燈火五更鳴,正是男兒讀書時。——《勸學》顏真卿

一、古人讀書環境艱苦

在紙張和印刷這兩項技術發明之前的時候,所有的書籍都是要用手抄寫在竹簡上、或者木櫝上,甚至於是錦帛上,所以就會出現不是麻煩就是昂貴的現象。後來發明了紙張,但是還是需要手抄,而且手抄一部書是很費事的,一般人也抄不了。

古代的所有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農業來進行的,教書的先生少之又少,而且那時候的讀書人一般都是要努力學習考取功名的,大部分人是不會浪費時間去教書的,只有一小部分的讀書人因為家裡實在沒有錢,為謀求生計不得已才會開辦學堂。而且他們教書的時間還長短不一,導致古代的孩子們想上學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古時候的人們的平常老百姓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就不錯了,根本沒有閒錢可以讓自己的孩子來讀書,古時候的課稅和兵役太重了,讓許多人為了能夠活下去就已經筋疲力盡了。

所以沒書、沒人教、沒錢是阻止古時候老百姓讀書的原因。

二、古人讀書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讀書不但要朗讀,而且要抄、背、默,“一章三遍讀,一句十回吟”,不橫流倒背不放手。“韋編三絕”,講的就是孔夫子用皮繩把竹簡、木櫝拴起來讀,讀的次數多了,連皮繩都翻斷了三次。

“慢”看似“笨功夫”,實際上是古人把書讀得熟、記得牢、鑽得深。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的人,哪個不是“讀書不畏難”?哪個不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讀書而成大器的?

三、古人的讀書方法

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這裡的“八面”,是指書的各個方面的內容,將研究物件分為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後各個擊破。

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的。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約5萬多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確,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書籍就被他背熟了。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石、徐、孟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董遇“三餘”讀書法: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哪“三餘”呢?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

古人雖然讀書難,但對讀書的熱情卻不減。唯有讀書能成就人生,讓我們也拾起那種深研慢讀的靜氣、定力與書卷氣吧!

內容簡介:

古人怎麼度過炎炎夏日?

古人使用風扇的時候,會把風扇放在水池後面,或者在風扇前擺兩盆冰塊,這樣送出來的風就是涼的,這種風扇已經具備了空調的功能。還有的人會在風扇前擺很多盆鮮花,這樣吹出來的風都是香的。

……

作者翻閱大量參考書,確保每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背後,都有可靠的史料支撐;同時充分發揮東北人的幽默天賦,把每一個問題都寫成一個段子,讓你一邊捧腹大笑,一邊觀察真實的古人生活細節。

翻開本書,滿足你對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7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展訊」墨緣一一水墨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