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茶葉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談及飲茶文化的興起,就不得不提被奉為“茶聖”的陸羽,隨著晚唐時期茶葉經濟的發展,陸羽的《茶經》受到眾多文人政客的推崇,以致於當時出現了“茶葉興於唐而盛於唐”的現象。

同時在晚唐時期,由於茶葉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權的動盪,促使政客們瞄準茶葉所能帶來的豐厚利潤,開始對茶葉收稅並試圖實行榷茶。但茶葉經濟並沒有因為國家政策開始對其進行稅制的干預而萎縮。相反由於茶葉所帶來的鉅額稅收,使其在政治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統治者及其座下的官僚群體越來越熱衷於對茶葉及其文化的宣傳,在擁有“自下而上”牢固的飲茶群體後,茶文化開始“自上而下”地普及開來。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各個割據勢力都在不遺餘力地開發區域內的茶葉資源,放寬政策,鼓勵茶葉種植、生產和消費,以擴大財政收入和滿足區域間的貿易需求,特別是與北方王朝的朝貢貿易。五代十國時期的北方,由於戰爭不斷和武人掌政,其經濟文化明顯落後南方各國,但軍事實力卻又凌駕於南方各獨立國之上。由此五代十國時期南北經濟文化呈現為“鳳尾雞頭”的局面。

五代十國地圖

由於茶葉產區主要分佈在南方,其經濟文化特徵也表現為“南強北弱”。這種明顯的南北差異,造成了南北飲茶習俗、飲茶群體和文化交流上的不同,也形成了迥異的南北茶葉貿易方式。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茶葉貿易與飲茶群體

五代指的是繼唐朝滅亡之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相繼的北方政權。北方是唐朝經濟文化的中心,茶葉經濟文化在唐朝中後期開始興盛繁榮,這種繁榮體現在作為商品的茶開始在北方各地流通,並被廣泛接受和形成市民飲茶習俗。飲茶習俗在五代時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並在更加發達的茶葉商品經濟下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南茶北銷”的區域貿易需求

唐末社會動盪不安,雖然許多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但很大一部分北方人還是選擇了安土重遷,這使北方的人口不至於少得離譜,同時,保留了北方人飲茶的習俗。由於大唐王朝最終的倒閉,國家政權分崩離析,割據勢力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南北方之間的貿易變得關卡重重。然而,這卻沒有阻礙商業的發展。相反,唐末五代開始,商人越來越受重視,其地位也在不斷提高,許多世家大族在從政的同時也經商,官商勾結以權謀私的現象極為普遍,但這在最初卻極為有力地推動了商業的迅猛發展。

《茶經》

北方氣候寒冷,其疆域內產茶區域寥寥無幾,且品質不好。這種人力無法改變的自然氣候推動了南茶北銷,南方各國紛紛以朝貢的方式臣服於北方,並通過朝貢貿易、官方貿易、民間貿易等形式,以茶葉、食鹽、布匹、瓷器等優勢資源換取馬匹、牲畜、生鐵等其他物資。南北兩方的貿易其實是一種經濟上的互補,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所以,即便是在戰爭年代,區域間的民間貿易依然繁榮。

南方各個割據勢力都曾向北方王朝朝貢過茶葉且數量極大。從表中可以看出,北方王朝的茶葉主要來自於盤踞湖湘一帶的楚國,其次是割據兩浙地區的吳越。其實五代時期南方各國通過官方和朝貢的方式貿易到北方的茶葉遠遠不止這些。

除了官方和朝貢貿易之外,還存在著生命力更加旺盛的民間貿易。民間貿易在五代時期的南北貿易以及區域貿易中最為活躍,它才是茶葉商品經濟中的主角。茶葉商品化的發展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南北各地的飲茶文化也趨向融合,表現為福斯對飲茶的認同和熱衷。

北方的飲茶群體

飲茶群體是飲茶習俗的載體,習俗的多樣化表現為群體的多樣化,群體的多樣化是階級造成的,而處於階級頂端的統治者會對地域文化起到削弱或助漲的作用。北方先後的五個王朝大多是由草根武人建立起來的,茶葉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沒有太多的講究,這必然削弱北方社會整體對茶葉的文化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從而進一步將茶葉物質化、商品化。

在南茶北銷的區域貿易熱潮中,數額巨大的官、私茶葉湧入北方市場就是茶葉進一步商品化的有力證明。以武人為中心的統治集團排斥文化,甚至也不太熱衷於喝茶,那麼,到底是誰在消費茶葉呢?根據當時北方的社會結構,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群體:文人士族群體、普通老百姓、邊疆遊牧民族。

古代茶作圖

文人士族群體

北方政權以武人為主導,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沒有文人士族的參與,受唐朝茶葉文化的影響,文人士族有飲茶習慣是肯定的。那麼文人士族的茶從哪裡來呢?

購買 本身就是茶商 當權者的賞賜 朋友的贈與

由於北方政權“重武輕文”和“武人治國”的政治傾向,文人士族群體的飲茶不可能形成等同於唐朝的那種文化氛圍,也不可能形成新的文化形態,飲茶對他們而言僅僅只是一種代表“文化禮儀”的生活習慣的延續。

普通老百姓

普通百姓對茶葉的嗜好,來自於唐朝茶文化的延續和商品經濟的侵略。飲茶是一種文化的象徵,這個簡單的行為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一種低成本的自我標榜,代表著有文化和有禮節,所以只要力所能及,飲茶便是調劑生活的一個元素。這個群體的茶葉來源主要是自己購買,除此之外也不排除親朋好友之間的贈送等其他方式。

邊疆遊牧民族

邊疆遊牧民族飲茶主要是出於生理上的需求,茶葉中所富含的維生素等營養元素能彌補他們由於食物單一而造成的各種不良狀況,所以茶葉對他們而言就是日常飲食的組成部分,與風雅無關,但卻形同米鹽,非常重要,這直接導致了長久以來“茶馬貿易”的盛行。

“以茶葉換取馬匹”這一點對中原王朝而言往往帶有極強的政治軍事目的,戰爭始終是北方的主題,在冷兵器時代,增加馬匹就是增強戰鬥力。所以,五代王朝都非常重視與遊牧民族之間的茶馬貿易,並且試圖藉助軍事力量對此進行壟斷。可以想見,中原王朝對茶葉的需求,以及所收受的大量貿易貢茶,更多的是為了實現軍事上的目的,茶馬貿易才是貢茶的最主要去向。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飲茶群體與茶文化交流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政權劃分為七個區域,即南唐、西蜀、吳越、楚國、荊南、南漢、閩國。這七大政權中楊吳和李唐、王蜀和孟蜀為前後繼承關係,政治區域和經濟文化政策一脈相承,為求區域的整體性將其視為同一概念處理。南方的七大行政區域都產茶,且以南唐和西蜀的商業經濟文化最為發達,茶葉經濟和文化也最為發達。

南方的飲茶群體

割據勢力的獨立和北方文化技術群體的南遷,極為有力地推動了南方各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茶葉,作為一種兼具了農業作物、手工業品、商業價值和文化禮儀的多功能實體,橫跨了士農工商等社會結構組織,成為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交集。總的來說,南方各國的茶葉消費者可以劃分為三個群體:統治者及上層官僚群體、文人士族群體、普通百姓。

統治者及上層官僚群體

雖然五代十國為亂世,但南方各國的統治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崇尚文學、附庸風雅、保境安民”的政治態度,在保持區域自治的基礎上,對北方王朝表示臣服,並且積極主動地進行各種官方或民間的貿易活動。這個群體是高檔茶的主要消費者,也是茶文化衍生的中心,其茶葉來源主要為“設定官方貢茶院專門製作”和“稅收對茶農的盤剝”。此外除了群體內的消費外,大宗貢茶主要用於跟北方王朝或周邊少數民族進行朝貢或官方貿易,以換取戰馬等其他物資。

文人士族群體

自古文化都是自上而下才能廣泛傳播,統治者及上層官僚如此推崇茶葉,隨之而下的普通文人和士族群體自然也不甘示弱。茶可清心,茶可養性,五代文人士族對唐朝文化的崇慕與追思形成了一種輓歌式的末世文風,飲茶作詩成了文人在亂世中的精神寄託,無論是南渡的文人士族還是當地的文人才子,都對飲茶情有獨鍾。

統治者或上層官僚的賞賜購買本身就是茶商友人的贈與到寺院或道觀蹭茶 開園植茶

普通百姓

“自給自足”是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色,對於南方的普通百姓而言,茶葉是解渴和待客之物,僅僅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元素,並沒有太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負擔。這個群體基數最大,社會分工最繁雜,其茶葉來源主要有這幾個:

購買種植自身經營茶葉親朋好友的贈送 區域間的茶文化交流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各個地方政權割據一方,雖然國與國之間少不了摩擦和征戰,但是這種各自獨立的分散集中式政權模式對於區域間的交流卻有其獨特的作用。文化的交流離不開文化的載體,那麼茶文化在五代十國時期是以怎樣的形式獲得傳播和交流呢?

五代十國的商品經濟極為發達,每個割據國家對商業都極為重視和支援,茶葉作為大宗商品在各個區域間流通,並形成了幾個全國性的茶葉集散地,如江陵茶葉集散中心的形成[23]。在茶市中往往商賈雲集,帶來不同花色品種的茶葉,也帶去不同品種花色的茶葉。由於商賈在其中起到的橋樑作用,使得更多人認識不同茶區的不同茶類,並且只要經濟允許就可以買到想要的茶。這其中的茶葉商品文化包括:茶葉品類花色、茶葉的形狀、茶葉的包裝、茶葉的飲用方式和茶葉的功效等等。

以詩歌文字為載體的茶文學交流

俗話說“史家不幸詩家幸”,五代是末世之年,或歸隱或遊蕩於各國間飽受國運凋零的文人士子常常以詩歌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情感,親朋好友之間的贈詩交流更是頻繁。雖然專門歌詠茶葉的詩篇較少,但涉茶詩卻極為豐富,大體上都表現出一種清閒的生活狀態和遁世情懷。其中貫休和齊己這兩位詩僧交友遍佈天下,所寫涉茶詩最豐富,表現出不同地域文人間以茶會友、以文寄思的情懷。

以人為載體的飲茶習俗的傳播交流

這裡的“人”主要指的是從北方遷到南方的普通百姓。五代時期的人口遷徙往往不是一家一戶的遷徙,而是一整個宗族、村落或街坊的遷徙。這種遷徙往往連帶著原來的生活方式、生產工具、親友關係、風俗習慣等一起遷移。

群遷的北人將先進的文化技術帶到了南方,也將固有的生活習俗帶到了南方,並在接受與排斥中不斷得到完善,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而豐富多彩的飲茶習俗在反饋給南方茶區的人們時受到了歡迎,因為南方有培養這一習俗的沃土,在當地人與外來人口的交流融合中,這種習俗得到加強,於是又演化了新的飲茶習俗。

古人飲茶

南北方茶文化分歧的初顯端倪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與北方茶葉發展的差異,在於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政治經濟上的不同。北方歷經了五個王朝,也曾有過較有作為的統治者和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如後唐莊宗李存勖和後周世宗柴榮當政期間,都是國力較強盛的時期。但重武輕文的北方政權在茶文化發展方面,終其五朝都沒有什麼建樹,僅僅只是作為南方各國茶葉商品的傾銷地而已。這跟其頻繁的動亂、中上層文人的不得志等固然相關,但其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家的分裂導致北方茶區的匱乏和名茶的缺失。擁有本國名茶能培養文人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精神層面的,潛移默化的,能在無意識中滲透到其文學創作中的。

相較而言,南方各國則具備了較長時間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發達的商品經濟、具有政治經濟實力的文人士族群體和頻繁的區域文化交流等優勢。同時,每個割據國家都有大面積的茶園和聞名全國的名茶珍品,如南唐的宜興紫筍、西山白露,西蜀的蒙頂甘露、昌明玉液,吳越的顧渚紫筍、鳩坑團茶,楚國的衡山研膏、溪州含膏,荊南的江陵南木、鬆滋碧澗,閩國的方山露芽、柏巖茶,南漢的竹茶、西鄉等。

這種與北方截然不同的人文與自然條件優勢,為南方茶文化的發展創造了空間,也助長了地方百姓的飲茶風氣和中上層文士茶風的進一步形成,為北宋茶葉經濟文化的空前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唐代茶文化淺論》

《唐代茶文化問題研究》

《五代茶葉生產與貿易》

《鑑誡錄》

《舊五代史》

《資治通鑑》

《十國春秋》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