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對於武俠小說愛好者來說,有幾大憾事,一是古龍先生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47歲;二是金庸先生過早封筆。

喜歡武俠小說的讀者,大多數會有徹夜通讀的經驗,手捧一本《倚天屠龍記》,不讀到最後一頁不能放下,很多人大概還有被窩裡用手電看書的記憶。

即使重讀一遍也能帶來不一樣的體驗,特別是金庸先生的小說,經得起多次復讀。

可金庸先生寫完《鹿鼎記》後選擇了封筆,在這一年,金庸不過才48歲。

這個年紀,原本應該是創作的高峰期,但金庸從此不再創作新的作品。

尊重金庸的選擇,但對於喜愛他作品的讀者來說,看不到新的大作,或多或少總會感到一些缺憾。傷感之餘,也不禁會產生困惑,好端端的,為何突然封筆?

不是因為歲數大了,沒有精力繼續創作。

很多著名的作家,在年齡很大的時候,仍然保持著創作的激情,這種現象在國內外並不少見。

如,2012年5月,75歲的黑田夏子獲“第24屆早稻田文學新人獎”,可謂日本文學史上最高齡文學新人獎的獲得者。她的獲獎作品《累成體明寂》描寫了兩代人在戰後幾十年的生活經歷。2012年,74歲的藤崎和男獲得日本最大出版社—講談社主辦的“第55次群像新人文學獎”優秀獎。61歲的桐衣朝子獲得“第13屆小學館文庫小說獎”。

在48歲時,喬治·R·R·馬丁才剛剛發表他最著名的作品《權力的遊戲》。

英國小說家毛姆在70歲高齡時,創作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傑作《刀鋒》,這也是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老作家創作力之旺盛令人感佩不已。

中國的著名作家談到自己的高齡寫作時,也仍然精神氣十足。

86歲作家王蒙不服老:還要繼續寫作下去,還要當創作的勞動力

還有被譽為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的汪曾祺,他出生於1920年,在近60歲時,重新提筆開始創作。

可見,對於已經用精彩作品證明過自己博學多才的金庸來說,年齡並不是在他創作過程中的障礙。

為何封筆,金庸曾經給出過詳細解釋:他寫到後來感到人物情節的重複,本來他力保每部小說人物形象,情節故事儘量不同,寫完《鹿鼎記》,他無法保證下部新作能較以前有所突破,而長期以來,讀者對於金庸給予厚望,他擔心讀者失望,倒不如激流勇退。

關於他的封筆,另有一種說法,也有一些道理。因為對黑暗感到失望,也確實會讓人感到無力,更想抽身遠離。

他老人家在60年代到70年代這十幾年間,他寫了半天,他發現自己寫的在人世間都有,這是非常讓人恐懼的,尤其是從最後一部《鹿鼎記》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對從《笑傲江湖》到《鹿鼎記》,最後說,你們還真這麼幹啊,我在當初可是當一個反而人物虛構著寫的,結果,你們真這麼幹!

其實,在《鹿鼎記》後記中宣佈“封筆”時,金庸表達出的意思基本上斷絕了讀者還想繼續等待下一本的期望。在現實中,“特殊意外”也沒有發生。

如果沒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遠有特殊的意外),這是我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金庸《鹿鼎記》後記

實際上,除了那著名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也有其他的創作意圖,付諸紙面的有一本,那就是1970年出版的《越女劍》。或許有人會產生疑惑,為什麼有這樣一部立意迥異的作品,既不能歸結某個系列中,也與金庸武俠世界的大體風格略有不符,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金庸本意為“卅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任渭長挑選了《唐宋傳奇小說》中的一些奇人軼事,繪製而成《三十三劍客圖》,其中《虯髯客》、《聶隱娘》、《紅線》、《崑崙奴》四個故事廣為人知。

卅三劍客圖中的故事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再經過金庸的妙筆生花,變得更有趣味。

可惜無緣得見金庸改編其他劍客的故事。

在金庸創辦《明報》後,他花費了很多精力為《明報》撰寫社評,一寫就是二十餘年,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

可見,報紙是金庸的主頁,在報業發展順利,且武俠小說方面已經取得非凡成績後,金庸失去了以前的創作動力。也就是說,總的來看,封筆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功成名就,導致金庸不願意另起爐灶,突破自己。

正因為金庸這座大山橫亙在前,古龍才另闢蹊徑,苦心求變,創作出具有鮮明古氏風格的武俠小說。

一心突破卻才力未逮,幾近走火入魔的溫巨俠

在這個時候收山,無論是對金庸本人還是讀者來說,未必完全是損失。

對照來看,喬安娜·羅琳在完成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之後,還出版過其他不同的小說——很多人完全不知道。

至於史詩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計劃共有七部,但在出版第五部《魔龍的狂舞》之後,其他兩部遙遙無期。

然後就有了惡搞的圖片...

“如果《凜冬的寒風》在2020年7月29日還不能問世的話,你們(粉絲們)可以把我扔進監獄。”

關於喬治·R·R·馬丁的“坑”,有一個比較好玩的事情。馬丁的拖延使無數粉絲失望,被稱為“坑王”,而馬丁自己又是神劇《迷失》的頭號粉絲,因為《迷失》挖了美劇史上最吸引人的大坑,讓馬丁同樣非常失望,這算不算是一種報應。

現在後兩部遲遲未出,馬丁已有太監之嫌;而因為才思枯竭或創作動力不足,國內的不少網路作家更有太監之實。

沒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對於作家來說就是一場失敗,也是沒有人想看到的結果。

因而,功成身退,既是自知之明,也是一個穩妥的結尾。

否則,最惡劣的例子就是那一匹有名的醜馬。

喬治·R·R·馬丁沒有提前完成小說,以至於不能與電視劇的製作同步,兩個能力不足的編劇自由發揮,將一部完成一半、製作精良的大作活生生地變成塗鴉,淪為笑柄。

假如馬丁有足夠的時間把最初的構想變成文字,也就不至於會出現“為何布蘭能當王”的神奇解釋。

鐵王座沒了,這時候選一個自帶座椅的人當王是最經濟的做法.

一個能看到過去、預見未來,經歷了身體殘缺,親眼見證著史塔克家族乃至整個權遊世界的興衰沉浮,等同於先知的男孩,結尾居然如此荒謬,這種荒唐事,就出自神編劇的異想天開。

這樣的新聞,當然不願意看到發生在金庸先生身上。

另外兩件小事,記在後面作為結束。

一個傳聞故事可以說明金庸在東南亞巨大的影響力。據說在越南,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被翻譯得最多的外文作品,所有金庸的書都有越南文譯本,而且是暢銷書。

上世紀70年代初越南國會議員們吵架,一個罵對方“是搞陰謀詭計的左冷禪”,對方就回罵說:“你才是虛偽陰狠的嶽不群”。

記得後來還看到過一本作者是金庸的小說,其中有一個武林高手黑拳僧,不合情理地照顧少年主人公,現在想來應該是偽作,寫作水平根本不能與其他相比。

總之,雖然非常遺憾,但現在看來,金庸先生的封筆也是一件好事,讓人感到意猶未盡,又恰到好處。

〈完〉

1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安迪·沃霍爾“波普影象”亮相瓷都,藝術為工業遺存建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