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家族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初期還沒有家族,到奴隸社會私有制下父系大家族形成,此時的大家族包括若干小家族,小家族由若干家庭組成,由此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的雛形。換言之,由夫妻關係與親子女關係組成的最小社會生產和生活共同體的家庭或幾個、多個同姓家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構成了家族。家族在狹義上被認為是父系家族,是以父親為核心而形成的血緣集團,實際上是指宗族集團。

我們知道宗族是指同一父系的家族,也指同一父系家族的人(不包括已出嫁的女性)。在宗族中,青海人把本人高祖以上的旁系以及玄孫以下的旁系,認定為同宗但不視作親族。如果本人直系親屬家中遇有紅白喜事,他們是以外人身份參加,不介入親族所進行的一系列儀式。

宗族觀念在青海東部農業區比較重,而在牧區,在藏族、蒙古族的部落組成中,雖然有些小部落也有以血緣為基礎的,但更多的部落表現為一種地域組織的性質。因此,即使是同一民族,農業區的宗族觀念較牧業區稍強。

在宗族裡,回族人習慣把同屬一個曾祖父的各個家庭叫“遠家伍”,把同屬一個祖父的各個家庭叫“親家伍”。家伍內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明確規定的族長,但輩大年長,德高望重者受到全家伍的尊重。家伍內發生糾紛,或繼承財產舉辦婚喪大事等,都由家伍長者主持解決。

土族、蒙古族的宗族關係在歷史上也十分嚴密,一個家族群體就是一個社會單位,被稱為“阿寅勒”。阿寅勒初指具有血緣關係的遊牧群,後來定居生活的土族,則將阿寅勒視作一個家族形成的村莊。其中成員都是父系單一姓氏,輩分嚴格,內部禁止通婚,由德高望重之人擔任“達魯嘎”(主持人),負責本阿寅勒內部重大事務和涉外事務。由於歷史的原因,阿寅勒的純血緣血統已經被打破,因此蒙古族目前實行地區內通婚,但同姓之間還是不通婚。

撒拉族的家族組織更為典型,直到現在仍深深影響著撒拉人的生活。撒拉人把兄弟結婚後分居的小家庭稱為“阿格乃”(意為兄弟、當家子),一般由幾戶至十幾戶組成。把具有同一血緣關係的若干“阿格乃”稱為“孔木散”(意為一個根子),相當於宗族組織。一般一個孔木散包括2—5個阿格乃,有時還可包括不屬於阿格乃的本民族的單家獨戶。而一個或多個孔木散又組成了一個“阿格勒”(即村落)。以前,每個孔木散有一個“哈爾”(長老)負責管理該孔木散的一些社會事務。

一個家庭,如果從姻親的角度來看,早已突破了宗族的界限,隨著外姓成員的逐步增多,許多村落會形成由多個家族共同構成,各家族之間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親戚關係。在青海的許多農村,這種村落佔比很大,各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宗族為主體以親族為紐帶的村落關係。家族觀念是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每一個方面的,慢慢形成了獨特的“家文化”,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阿俊讀書分享《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