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甲庚: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章的文字版本也有很多種,綜合了一下,用了以上的文字。老子在這一章介紹了社會治理的幾個層次。我把這幾個層次的治理方式和歷史、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狀態做一個類比,未必十分準確,但是也比較相似。

太上,就是最高階,最頂格的治理方式就是,民眾知道有治理者、統治者,而治理或者統治方式,已經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了,已經從理念上內化為居民的自身行為準則了,治理者不必有“治理”的作為。這時人和人之間是實質平等的關係,治理者更多的只是名義上的治理者而已。這種理念自治可以說是大同社會,或者說共產主義的社會狀態了。

比較高階的治理方式是,親近民眾,給民眾各種好處,讓民眾生活更加舒適和美好。統治者採用這種恩惠治理方式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或者是制度本身的內在要求——比如社會主義,或者是被動的應對——比如資本主義的“福利”社會,或者是政治家的政治抱負——收買人心。

比較常見,或者說比較基礎的治理方式是用國家機器,暴力機關——軍隊、警察、特務、打手等控制社會、鉗制民眾,讓民眾心生畏懼,不敢違背統治秩序。這種暴力統治狀態或者不長久——暴政很快會滅亡,社會再次演變;或者很長久——社會死氣沉沉,直到民眾爆發或社會滅亡。前者如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後者如歐洲的中世紀。

比暴力統治更不如的就是人身禁錮,這種統治方式是不把人當人,當做工具一樣去使用,奴隸制社會即如此。這種統治方式其實已經不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了,而是人和“物”的關係,雖然這個“物”在生理意義上是人。

人身禁錮、暴力統治、恩惠治理、理念自治,社會治理層次提升,但是並非涇渭分明。現在的世界,第一層次的很少,第四層次的極少,第二和第三層次的很多,二三層次兩者也多有交錯。

不論哪種治理、統治方式,都要有一個規矩,或者說準則,依照這個規矩或準則行動,就是守信用。如果治理者不遵守這個規則,民眾將無所適從,也會亂糟糟,不守規則。當一個社會都不遵守規則的時候,也就不是一個社會了,就會回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人也就不是人了。“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是中國的經驗總結,美軍攻佔巴格達之前的權力真空、索馬利亞多年的無政府狀態是現在的教訓。不講信譽、不守規則會導致很悲慘的結局。

制定了規則和制度,去實際地施行、踐行、推行,不必空洞地多說、花說、炫說。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功用,才能凸顯功績,才能建立事業,才能做好事務。這種規則在背後發揮作用,百姓未必知道,對於成功成事,百姓都說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解讀這一章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角度,也有從別的方面解釋本章的。——鳴鳩拂羽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賈平凹:對寫作要有飢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