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意譯:
人道積物,天道積無。萬物紛紜,人只是萬物之一,故人之道不足以周備萬物而不遺,所以君王應該棄絕人道而行天道。
人道剛強,失道而物化,則不足以容蓄萬物,就會與萬物因相悖相爭而致天下大亂,亂則天下不可以長存。
天下不可以長存,那麼君王即便積累了滿堂的金玉又怎麼能守得住呢?
君王自恃功名,不以天下為貴而自尊自貴,就會為自己和天下帶來災禍。
所以當君王功成業就的時候,就要退出自己的一己之身而守天道,以使天下萬物和諧相處,達成天下長久的和平和安寧。
解析:
這一章接上一章的上善若水,進一步闡述君王為什麼要以天道為志,以及夫唯不爭故無尤的深層原因。
這一章隱藏的深刻的內涵在於:天下到底是誰的天下,也就是到底應該聽誰的,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法則!
天下是某個人的嗎?萬物是某個人的創造嗎?萬物的法則也都是某個人說了算嗎?答案顯而易見。只此一問,首先可以把那些裝神弄鬼的宗教以及佛魔仙怪們扔到垃圾桶裡去;其次,是君王的嗎?《孔子問禮》中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君王既不能造物,也不能主宰陽光雨露,天下自然而然。
所以天下只能是天的天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僅此而已。所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思考: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些話都是老子結論式的總結,聽起來很武斷,也沒有探討的意思,但是縱觀歷史和現實,你又不能不承認,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老子的勸誡依然是那麼的正確和具有普適性。
從天道來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是天道內在的法則,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否則天地無以生生不息。
從人道來說,在一個閉環的生態裡,資源都是有限的,資源的過分沉澱和固化是有害的,一方面導致個體的異化,失道而悖德,另一方面將降低整個生態的活力和生存能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的都是這樣的問題。
能夠驗證這句話的例子歷史上不勝列舉,有多少功臣諸侯都是建社有功,但最後卻又落了個折戟沉沙、身首異處、甚至千古罵名。僅以大秦帝國來說,商鞅、呂不韋、李斯、白起,都在大秦帝國的發展中立下不世功業,但卻都沒有善始善終,除了商鞅是以身殉道,其他三位都難逃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成分。
放到現代社會里,則有更多的警示意義。企業層面,改革開放初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些得了風氣之先的,可謂群星閃耀,但今天再看,還有多少依舊閃耀呢?多數的原因都不外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幾條。
在個人或家族層面,有“富不過三代”之說,雖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在某些層面似乎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特別是在中產和中小型家族企業的事業和財富傳承上。有多少無德無才、好吃懶做而又無事生非、無度揮霍的所謂“官二代”“富二代”,就會有多少類似的悲劇上演。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處物不處道,以物為是,缺乏對自己和後代良好的品性塑造和能力培養,缺乏對道的追尋和理解。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我們都是天地之子,遵循天道法則,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管有多大的功名,多少的富貴,都要學會謙虛和柔軟。因為: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天道無窮,而人道有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