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個城市之所以讓人愛上,往往是那裡的文化個性。

位於白塔山西峰上的蘭州碑林青林環抱、靜聽河聲、俯瞰全城,因為收藏展示書法瑰寶《淳化閣貼》、敦煌寫經、秦漢簡牘刻石等藝術精品而聞名。

東西、南北兩條軸線把蘭州碑林連線成一個整體。高低錯落的三級臺地由東西長廊貫通起來,構成碑林的中心區域。空中鳥瞰,整個碑林猶如白塔山上展開了一幅古色古香、雅緻莊重的畫卷。

蘭州碑林的主體建築——草聖閣飛簷斗拱,琉璃冠頂,凌空挺立,高達三十米。草聖閣的得名是因為東漢著名書法家張芝。

出生在今天酒泉市瓜州縣的張芝,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他長於章草,並將筆畫分離、個字分開的草書結體形式改變成筆畫相連的寫法,又被稱為“一筆草”。這種書寫方式開創了草書寫法的新高度。他和王羲之、鍾繇、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北宋《淳化閣帖》中就收有他的《八月帖》等。

清秀儒雅、柔中帶剛的“草聖閣”三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懸掛在草聖閣南北兩面。一樓展示了文字發展演變的過程,陳列各類書體碑刻。

草聖閣二樓展示了蘭州碑林三大寶——肅本淳化閣貼、敦煌寫經、秦漢簡牘刻石。

被稱為“法貼之祖”的北宋《淳化閣帖》,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貼。《淳化閣帖》由宋太宗趙光義主持,把宮廷收藏的歷代名家墨寶鐫刻在棗木板上,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選編刻木完畢,後拓印裝成書跡。刻本中收入墨跡四百二十餘件,計有歷代帝王、名臣和書法家超過百人。包含歷代帝王法帖、歷代名臣法帖、諸家古法帖、王羲之父子書法等。

《淳化閣帖》拓印精緻,用功講究。使用當時非常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歙墨被稱為“墨中神品”,具有入紙無暈、舐筆不膠、黝而能潤、歷久不褪、防腐防蛀的特點。澄心堂紙“輕似蟬翼白如雪”,如膜如玉,光潤細薄,十分珍貴。

《淳化閣帖》一面世就很走紅,宋太宗趙光義選擇性地賞賜給皇親國戚,中書省和樞密院重臣等少量拓本。宋仁宗慶曆年間,宮中失火,《淳化閣帖》的拓貼的木板以及宮中收藏的歷代名帖被大火燒光。

時間往前走著,當年宋太宗賞賜給各位大臣的《淳化閣帖》早都消失了。

蘭州碑林的《肅本淳化閣帖》就顯得非常珍貴。而這個本子的流傳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把十四子朱瑛封為“漢王”。在到甘肅之前,朱元璋把一部宋代《淳化閣帖》朱瑛。此後,這本帖子一直在歷代肅王中流傳。

時間到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朱元璋的九世孫子憲王朱紳堯常常臨摹《淳化閣帖》,他感到“各王府不遍及且無以公海內”。正好當時陝西右參政張鶴鳴從朋友那裡得到了另外一個版本的《淳化閣帖》,他找朱紳堯希望比照校勘。為什麼不刻一個閣貼呢?於是,肅王命人將閣貼雙鉤臨摹,並刻成石碑,以傳後世。

負責這件事情的溫如玉、張應召兩人很是認真,以至於吃飯睡覺,滿腦子閣貼之事。朱紳堯去世後,兒子朱識鋐用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件事情。

《肅本淳化閣帖》用石144塊,初拓共有計253張。這個閣本刻工精細,鋒稜分明,點畫傳神。這個拓本讓本來已經很是滄桑的《淳化閣帖》得以延續。

然而,20年後烽煙燃起,《淳化閣帖》遭到損壞。李自成的軍隊攻打蘭州時,淳化閣帖刻石被肅王藏在內府井中。

清代順治初年,秦人費甲鑄將“肅本淳化閣帖”刻於西安。

到了清代順治十一年(1654年),洮岷道陳卓由內府井中把閣貼石刻打撈出來,請人補摹40多塊,形成了完整的閣貼。康熙年間,陝西提督王輔臣部隊攻打蘭州時,曾經用閣貼石刻做馬槽。

幾經周折,《肅府本淳化閣帖》現存刻石141塊,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蘭州碑林草聖閣的四樓,展示著張大千、左宗棠、林則徐、于右任、郭沫若等人的書法作品。五樓是孫中山等人的碑刻展室。

作為研究傳授書畫藝術的聖殿,隴右書藝院是蘭州碑林的重要組成部分。

碑林北端的環翠山山頂,六角亭和山體上的摩崖石刻猶如一道天然障景,讓蘭州碑林更顯清幽。

法聖閣西廊是歷代甘肅書法家碑刻,東漢張芝,西漢索靖,明代李夢龍,清代王了望等猶如甘肅的文化線索,讓人仰嘆。東廊是當代書法名家的詠隴詩詞,猶如優美的詠隴畫卷。

蘭州碑林,是文化甘肅的名片。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曾國藩墓被炸開,考古隊看一眼後慌張退出,下令:必須永久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