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
《藥性論》:"能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
《唐本草》:"療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患者彌良。"
《日華子本草》:"治寒熱時疾煩悶,妊孕人心熱,並瀉痢人渴。"
《日用本草》:"解河豚魚毒。"
《本草蒙筌》:"解酒毒、魚蟹中毒。"
《本草原始》:"治乾嘔霍亂。"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甘,性寒無毒,入肺、胃二經。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治五噎膈氣,煩悶吐逆,以蘆根五兩,水三盞煮一盞服,甚效。
蘆根主氣逆,故入太陰、陽明。消渴之證,亦以氣化不及州都故也。今的蘆根以下太陰,而津液之生必矣。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甘,性寒,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逆止嘔,清熱除煩。
蘆根清降肺胃,消蕩鬱煩,生津止渴,除嘔下食,治噎懊之證。
《名醫別錄》: “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
《新修本草》:“療反胃嘔逆,不下食,胃中熱,傷寒內熱,彌良。”
《本草經疏》:“蘆根味甘氣寒而無毒,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熱降火,熱解胃和,則津液流通而渴止矣。……火升胃熱,逆則反胃嘔不下食,及噔不止,甘寒除熱安胃,亦能下氣,故悉主之也。”
《本草述》:“蘆根之味甘氣寒,故益胃而解熱;甘寒更能養陰,故治胃熱嘔噦,為聖藥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蘆根,其性涼能清肺熱,中空能理肺氣,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陰養肺。”
《醫林纂要》:"能滲溼行水,療肺癰。"
《天寶本草》:"清心益腎,去目霧,頭暈,耳鳴,瘡毒,夜夢顛倒,遺精。"
《中國藥植志》:"治便祕。"
《南京民間藥草》:"治喉痛。"
《山東中藥》:"治浮腫。"
《四川中藥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二、現代研究:
1、成分:含薏苡素,以及蛋白質5%、脂肪1%、碳水化物51%、天門冬醯胺0.1%。蘆葦含纖維素48~54%、木質素約18.2%、木聚糖約12.4%、灰分2.8%。多糖水解產生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兩種糖醛酸。另含多量維生素B1、B2和C,以及苜蓿素等。
2、作用:本品有解熱、鎮靜、保肝、降血壓等作用。
3、藥理:
①體外試驗對β-溶血性鏈球菌有抗菌作用。
②本品所含的薏苡素對骨骼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蛙神經肌肉標本的電刺激所引起的收縮反應及大鼠膈肌的氧攝取和無氧糖酵解,並能抑制肌動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統的反應,還有比較弱的中樞抑制作用,表現為對大鼠及小鼠均有鎮靜作用,並能與咖啡因相拮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