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文天祥(1236-1283),宋代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民族英雄,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成為愛國主義千古名句。他20歲中進士,對策集英殿,“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就”被欽點為狀元。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赴浙江保衛臨安。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經如皋,驚險萬分。

京口脫逃魔掌中

德祐元年(1275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文天祥從京口(今鎮江)帶領隨從11人脫逃,渡江奔往真州(今儀徵)。當時元軍雖有排山倒海之勢,但揚州、泰州、通州等地還掌握在南宋官員手中,按理說文天祥逃到江北可以脫險,但當時揚州守將李庭芝誤中元軍反間計,誤認為文天祥到真州說降,下令真州安撫使苗再成把文天祥殺掉。

苗再成見文天祥為人忠義,不忍加害,假說陪他出城視察城壘,出示李庭芝手令,讓他快逃。這時文天祥還不相信苗再成的話,離開真州後,仍徑直往揚州投李庭芝,走到揚州城下,又聽到守城士兵紛紛議論:“制置使下令搜捕文天祥甚急”,他這才相信了,化名劉洙,逃往高郵,從高郵僱船取道泰州、海安、如皋、通州,最後渡海南歸。

清嘉慶《如皋縣誌》

據文天祥《指南錄》、歷代《如皋縣誌》、清姚鵬春《白蒲鎮志》、清代《海陵集》等書籍記載,文天祥逃難經過如皋(含今如東縣)時,創作《蝦子灣》《過如皋》《行馬塘》《過白蒲》《聞馬》等數首詩歌。

河灣呼童買青蝦

三月初十,載著文天祥一行的扁舟沿著運鹽河,經過一夜行進,進入如皋境內,為了安全,從運鹽河進到偏僻的窯子河蝦子灣(現如皋市城北街道橋港村)。當時,日已中午,天氣晴好,楊柳依依,菜花金黃,河邊潮水輕輕地舔舐著青沙,發出輕微的唰唰聲。在寧靜安定的如皋水鄉,他們一行人忘卻了所處環境的艱險,心情得以暫時放鬆。他們聽到岸邊集市上有人叫賣,連忙讓書童上岸買青蝦。文天祥賦詩《蝦子灣》一首,該詩收在《指南錄》中,詩前有小序:“過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按:指元軍)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

蝦子灣附近河道

蝦子灣

飄篷一夜落天涯,

潮濺青沙日未斜。

好事官人無勾當,

呼童上岸買青蝦。

由此詩,我們可看出充滿英雄氣概的文天祥既有詩人的情懷,也有著普通的人之常情,在艱險的旅途中也享受生活的趣味。

險過虎狼如皋城

文天祥過蝦子灣後,孤舟繼續前進,傍晚抵達如皋,當時如皋還沒有築城,街市跨古運鹽河兩岸而建。文天祥的船從窯子河進入如皋西北邊的鳳凰池,再向東進入古運鹽河,他看到河兩岸店家相連,房屋鱗次櫛比。目睹大好河山,更增添了他為國家獻身的豪情壯志。可是他的船一出城,才得知如皋已被元軍佔領了,縣令朱省二叛變,正率兵沿途攔截、追捕他。文天祥驚歎不已,寫下《過如皋》一詩。

文天祥經過如皋城內漢代運鹽河

過如皋

雄狐假虎之林皋,

河水腥風接海濤。

行客不知身世險,

一窗春夢送輕舠。

詩前小引:“如皋隸泰州,有朱省二,受北命為宰,率其民桔道路,予不知而過之,既有聞,為之驚歎。”

如皋龍遊河

文中意思是叛官朱省二率領民眾嚴密佈防,在路上舉桔槔,一有警報,烽煙四起,一呼百應,讓文天祥一行人無路可逃。詩中“河水腥風接海濤”一句點出了當時嚴峻恐怖的氣氛,所幸文天祥逃過了虎狼密佈的如皋城。

夜宿田家轉水墩

文天祥險過如皋城,未敢沿古運鹽河走,由城內運鹽河入龍遊河繼續行進,行至如皋南9公里龍遊河與大名河(今名大明河)交匯處,中有一個轉水墩,四周環水。文天祥的船行至此辨不清方向,又見轉水墩上有一戶農舍,遂登岸投宿。這戶人家姓田,見他們一行不是尋常客人,忙熱情接待,第二天文天祥離開。

此處後來建了橋,人們把它命名為“宋家橋”。同時把田家住的轉水墩定名“丞相原”。《如皋縣誌》記載:“丞相原,在縣南十八里宋家橋西,宋丞相文天祥航海經此,借宿田家,因名。”明清以來,通泰地區文人墨客經過此地多留下詩作。明代詩人李筠曾賦詩:“負郭高原水四圍,孤臣曾此握戎機。”

如皋“丞相原”景色

清代詩人江大鍵《丞相原》詩曰:“丞相脫京口,夜宿田家村,山河若碎粉,隻手思圖存。忠義貫金石,豈作說降客,異哉苗李賢,未能辨心跡。三年系燕獄,不死冀後功,黃冠歸故里,譎敵焉能從。東望海水流,西聽江潮響,丹心照汗青,精魂此來往。”

受阻東海遇阿鬆

文天祥告別田家後,向東由串場河至馬塘(現屬如東縣),留有《過馬塘》詩:

串場河(今如泰運河)馬塘段景色

孤舟漸漸脫長淮,星斗當空月照懷。

今夜分明樓海角,未應便道是天涯。

文天祥以為當夜就可以抵達海邊渡海南下了。誰知剛過馬塘鎮,即遭元軍追捕,他們只得棄船潛逃,逃跑中親兵王青被元軍搜俘而去。文天祥隻身逃至捍海堤,遇到當地住戶張阿鬆,張阿鬆看出他不是尋常人,忙把他迎至家中隱藏起來。文天祥在張阿鬆家中躲了5天,元軍沿范公堤大搜5天,未捕到文天祥。但海岸線完全被元軍封鎖了,文天祥從如皋出海完全不可能了,便請張阿鬆送他去通州,張阿鬆叫他兩個兒子,替文天祥等戴上葦笠,裝成漁夫模樣,用船送他們再回到丁堰,由丁堰沿著運鹽河經白蒲去通州入海。

對於這段故事,《如皋縣誌》記述:“德佑之際,宋已不可為。信國從皋潛行入海,追騎相跟,晝夜匍匐。……過此幾為所縛,賴張阿鬆力得脫去。”又記:“張阿鬆,如皋人,居捍海堤。文天祥微服赴國難……會經阿鬆所居地,阿鬆知其非常人,留宿五日,聞有兵至,阿鬆遣二子,戴以葦笠,送至南通泛海。”

夜宿白蒲聞馬來

三月二十一日,文天祥一行宿白蒲下十里,即如皋白蒲鎮南十里處(地名五十里),船停運鹽河河道中。時值如皋叛變縣令朱省二遣騎兵追捕文天祥。當夜,一名去南通遞送信件的驛使急切通報:“馬來,馬來!”聽到這一訊息,文天祥急令船伕張帆起航,船離岸不久,岸上就傳來了追兵的馬蹄聲。為此,文天祥無限感慨,寫了一首《聞馬詩》:

聞馬河景色

過海安來奈若何,舟人去後馬臨河。

若非神物扶忠直,世上未應僥倖多。

文天祥《指南錄》詳細記載了這一段經歷:“二十一日夜宿白蒲下十里,忽五更,通州下文字馳舟而過,報吾舟雲,馬來,馬來,於是速張帆去,荒誕不可言。……越一日,聞吾船過海安未遠,即有馬至縣使。吾舟遲發一時,頃已為囚虜矣,危哉!”

白蒲人為緬懷和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把他泊船的這段河道,即原鎮區文峰閣至五十里的一段運鹽河定名為“聞馬河”。該河內盛產銀魚,通體透明,當地人又將銀魚命名為“文魚”,褒揚文天祥肝膽照人的品質。

赴通州路途中,他於二十二日又作詩一首《過白蒲》:

白蒲鎮一景

北去通州號畏途,固應孝子未回車。

海陵若也容羈客,剩買菰蒲且寄居。

去通州為何是“畏途”?因為此刻文天祥尚不明白南宋通州守將楊師亮的真實態度,如果楊師亮聽從揚州李庭芝命令捕殺文天祥(通州屬揚州府管轄),那他去通州如同自投羅網。所幸楊師亮自有判斷,決定迎接文天祥入城,並在數天後送其入海。

“固應孝子為回車”用了典故:西漢宣帝時,益州刺史王陽途徑崍山九折阪時,因路途險峻,畏道不敢前行,感嘆身體是父母給的,寧願回家孝敬父母,遂辭官而去。文天祥為了報國,沒有迴避凶險,趕赴前途未卜的通州。詩的第三、四句意思是當初過海陵(今泰州市)時,文天祥恐泰州守將不容他這位旅途飄泊的“羈客”,並未入城。如果允許他留在當地,他願意買菰蒲搭就草棚寄居,暫避一時之險,可以看出他從泰州一路經歷重重險難後無可奈何的心境。

千秋猶勵眾後昆

文天祥至通州作短暫停留後,從石港賣魚灣出海,南歸後再度起兵抗元,不幸於廣東五坡嶺被俘,就義於大都(今北京)。明天順八年(1464)編修《如皋縣誌》,收錄他經過如皋的詩篇。

白蒲鎮一景

明嘉靖十九年(1540),如皋知縣黎堯勳讀邑乘(明天順《如皋縣誌》)至文山丞相經如皋渡海諸詩,撫卷嘆息曰:“元時之禍,自有天地以來,未有此大變,文山丞相自有君臣以來,未有此大忠。”因此他擇地在定惠(慧)寺東建文丞相祠,將文丞相借宿的宋家橋村轉水墩定名“丞相原”,並立碑紀念。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如皋知縣童蒙吉改定惠院為文丞相祠。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如皋知縣李衷純又於定惠寺西建二忠祠,祀岳飛、文天祥二人。《如皋縣誌》稱讚文天祥:“豈維揚一邑已哉,實為天下後世忠義觀感區也。”

如皋紀念文天祥的丞相亭

2003年,如皋市政府整治內外城河時,在南門外城河邊,即當年文丞相潛行過如皋入龍遊河處,建丞相亭。邑人許秀傑賦《如皋丞相亭小憩》一首:

午後獨坐丞相亭,俯瞰流水仰觀雲。

流水依依東逝去,白雲舒展思聚凝。

我心欲隨雲水遊,豈怨病纏一老身。

可敬文公零丁過,千秋猶勵眾後昆。

王小星,1973年生,如皋市地方誌辦公室方誌科副科長。發表隨筆、論文等200餘篇。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眼花繚亂!樑莊王墓珍寶無數 寶石成堆耀眼奪目 一錠金子都有5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