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阿富汗國家寶藏特展金銀下篇
佳展回顧
朱滸分享
本次展出的230餘件(套)阿富汗珍寶,按四個出土地點,即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蒂拉丘地和貝格拉姆古城遺址劃分單元,分別展示了青銅時代、希臘化時期、月氏人入侵至貴霜王朝建立之前、貴霜王朝四個歷史時期的珍貴文化遺產,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匯的見證。它們均出土於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前,戰爭期間因藏於喀布林中央銀行大樓下的祕密金庫中而得以倖存,並於2003年重現天日。自2006年10月起,法國、義大利、荷蘭、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洲、日本和南韓等國家的20多家博物館先後巡迴展出了這批珍寶。2017年3月起,它們開始在中國巡展,並於2019年4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器服物佩好無疆”為題展出。
坐落於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地跨西亞、南亞和中亞,絲綢之路更將其與周鄰國家緊密相連。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阿富汗的歷史與文化從來都不是孤立發展的。
阿富汗地區在古代世界史上是遊牧文化、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以及原始宗教、祆教、希臘宗教、佛教、印度教等多種宗教輻射傳播的交匯地區。來自北邊的遊牧民族,西邊的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南邊的貴霜帝國、印度孔雀王朝,東邊的漢、唐帝國等等,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作為史前文明代表的法羅爾丘地寶藏,象徵了阿富汗農耕文明的昌盛。其所出土的金銀器,令世人感慨並想象最少4000年以前,這片土地上文明所達到的高度。
嵌寶石金項鍊
公元25—50年
周長29.1釐米
蒂利亞丘地五號墓出土
裡外共分四層,最裡面是兩件管狀金飾及33顆圓形和柱形金珠,第二層是16個X形金片和17個鑲嵌綠松石和石榴子石的圓形金飾,第三層是33個鑲嵌有寶石的水滴形金飾,最外層是33個光滑圓形金片。金項鍊的墜飾上鑲嵌了綠松石、石榴子石、黃鐵礦等,材料眾多,工藝繁複,色彩絢麗,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相類似組合方式在中亞和巴基斯坦等地亦有發現。
二神騎獸圖案金鉤扣
公元25—50年
高6.5釐米,寬7釐米
蒂拉丘地六號墓出土
出土於墓主脖子下,為連線衣領的鈕釦。由一鉤一環組成,鉤、環背面四角有一小環用於固定。鉤扣上鑲嵌不少綠松石。圖案中的男子為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女子是其妻克里特王國米諾斯王的公主阿里阿德涅,老者是他的養父森林之神西勒諾斯,有翼女性則是為他們送上祝福的勝利女神妮可。
作者簡介:
朱滸,男,1983年生,江蘇徐州人,上海大學美術學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現任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晨暉學者。出版著作《漢畫像胡人影象研究》(三聯書店2017年版),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研究方向:美術考古。
圖文由作者提供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