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化一般指中亞、高加索、小亞細亞、東歐等地非突厥語民族從語言、人種、文化等多方面向突厥語居民轉變的歷史發展過程。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很大程度上源於民族遷徙帶來的文化融合,突厥化過程中還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即伊斯蘭化趨勢,這也是小亞細亞地區突厥化迅速完成的重要原因。
伊斯蘭教早在穆罕穆德建立之初,就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向小亞細亞地區傳播,所以小亞細亞地區存在伊斯蘭教的宗教基礎,為突厥化提供便利。
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主要源於突厥人的強大實力,突厥人憑藉強大的武力和文化影響填補了小亞細亞地區的霸權真空。11-14世紀的小亞細亞由於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的衰落,使突厥人尋找到強大的生存空間,最著名的一支突厥人當屬奧斯曼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屬於西突厥人的一支,最終在奧斯曼的領導下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完成了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
一、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過程
1.突厥民族對小亞細亞地區的征服
突厥民族對小亞細亞地區的征服主要依靠的是武力,但在突厥民族武力強大之前,他們已經在小亞細亞地區存在了很長時間,這些突厥人生存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界線中,接受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雙重洗禮。
突厥人能夠進入拜占庭帝國控制的安納托利亞在於拜占庭帝國對邊疆控制的鬆懈,於是突厥人利用戰爭優勢襲擊希臘人、亞美尼亞人、高加索人和敘利亞人的城市,對頑強反抗者進行毫不留情的屠殺,因此突厥之名讓該地區民眾聞風喪膽。
突厥人在征服部分小亞細亞地區之後,開始實行懷柔政策,這也是突厥控制區能順利實現突厥化的重要原因。突厥領袖為自己治下的民眾提供土地,減免某些年份的稅收,以此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和吸引外來民族。
與此同時,為了增強伊斯蘭教對治下百姓的影響,突厥領袖會打壓,甚至驅逐基督教勢力。由此,突厥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對小亞細亞地區的其他民族產生了引導性作用,並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該地區的突厥化。
突厥民族在小亞細亞地區定居,建立帝國之後,又開始放寬在該地區的政策,取消了稅收重負和嚴苛的宗教政策。作為一個遊牧民族,突厥人能夠在小亞細亞地區站穩腳跟就得益於這些靈活的政策,既能結合時事放寬和收緊地方政策。
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和十字軍東征開始推動大量其他民族的人進入突厥民族控制區,以求得生存庇護,因為拜占庭帝國已經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和蒙古西征中遭到致命打擊,難以保障民眾的安全。
2.突厥文化對小亞細亞地區的影響
小亞細亞地區由於長期處於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所以該地區有大量的希臘人、義大利人、羅馬尼亞人等,屬於典型的多民族地區,各個民族在這一地區共同生存,宗教信仰上主要以基督教為主,還有一些瑣羅亞斯德教的信仰者。
然而,阿拉伯帝國建立以後,這一地區出現了很多穆斯林,希·內·費希爾在《中東史》中強調:“這個團體形成了一個有單獨文化的單獨社會,雖然表面上一部分是基督徒,一部分是穆斯林。”
由於小亞細亞地區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熔爐,所以伊斯蘭教在其中也能穩定地生存下來,以伊斯蘭教為代表,突厥文化開始在小亞細亞地區傳播。奧斯曼帝國建立以後,突厥人統治下的基督教民眾開始與突厥人融合,統治者還對伊斯蘭教以外的宗教信徒進行了衣著服飾的特殊規定,這些規定大多以突厥特色為基礎,比如非穆斯林要戴黃頭巾,而這種穿著打扮在基督教中是不存在的。
突厥文化對小亞細亞地區的影響除了以日常生活為基礎以外,統治者還鼓勵突厥王公與拜占庭控制地區的人通婚,目的是實現一場自下而上的突厥化過程。
張立可在《11-14世紀小亞細亞突厥化原因初探》中強調:“一些原希臘的基督教信仰者在小亞管理機構和軍隊的突厥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影響下,一步步叛離了原來的信仰。”由此可見,通婚對於突厥文化深入影響小亞細亞地區有著重要影響。
二、小亞細亞地區突厥化的原因
1.突厥民族填補地區權力真空
突厥民族實現小亞細亞地區突厥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武力因素,憑藉著武力後盾,突厥民族填補了地區真空。在突厥民族統治小亞細亞地區之前,拜占庭帝國在這一地區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就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並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向小亞細亞地區產生輻射性影響,西羅馬帝國在蠻族入侵滅亡之後,仍然對小亞細亞廣大地區享有絕對的控制地位。
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地區的勁敵主要是薩珊波斯帝國,但自從希拉剋略皇帝對波斯帝國發動了幾次決定性戰役並獲得成功之後,薩珊波斯帝國就已經逐漸衰落,已經難以影響拜占庭帝國的發展了。
此後,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羅姆蘇丹國,佔據小亞細亞部分地區,並以羅姆蘇丹國為基礎向周邊擴張,於是拜占庭帝國與塞爾柱突厥人相遇,後者自此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勁敵,雙方在你來我往的戰爭中相互消耗,並最終都遭到了蒙古鐵騎的打擊。
在羅姆蘇丹國和拜占庭帝國衰落之際,1299年,土耳其部落首領奧斯曼一世乘機獨立,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填補了小亞細亞地區的權力真空,經過不斷地征服,土耳其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推翻了拜占庭帝國,成為小亞細亞地區的絕對控制者。
奧斯曼帝國在不斷征服過程中,將突厥民族的習俗、生活習慣和文化等都滲透進被征服地區,實現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和一定程度的伊斯蘭化。
2.伊斯蘭教助力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
7世紀,阿拉伯人對阿拉伯半島的征服就借用了伊斯蘭教的宗教因素,並且獲得了成功,原因在於伊斯蘭教能夠解救人的心靈,使不同地區的人產生共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尤其是伊斯蘭教主張“聖戰”,即為每個為伊斯蘭教犧牲的人報仇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雖然已經異化成極端恐怖主義思想,但在過去卻將各地區的穆斯林連線成一個整體,並且獲得了穆斯林的內心認可。
伊斯蘭教在被突厥人接受以後,逐漸成為突厥民族實現小亞細亞地區突厥化的助推器。10世紀初開始,突厥人開始或主動,或被動地接觸伊斯蘭教,阿拉伯人在突厥民族伊斯蘭化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8世紀,阿拉伯人的征服將伊斯蘭教帶進了突厥民族中,部分突厥人開始被動地接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這種傳教方式與日後小亞細亞突厥化的方式有相似之處。突厥人主動接受伊斯蘭教是因為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存在很多相似性。
突厥人接受伊斯蘭教之後,開始將自己的擴張活動加上宗教傳播的因素,以傳播宗教為旗幟,突厥人可以順利地進入被征服地區,並在思想文化上實現對當地的統治,這是文化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結果。
此外,突厥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後,整個突厥民族出現了以伊斯蘭教為基礎的紐帶,有利於突厥民族的團結,實現小亞細亞的突厥化。納爾茲·奧克特姆在《土耳其宗教》中指出:“尤其是伊斯蘭教信仰在那些入教的突厥人中,起到了一種新的紐帶作用”。
三、總結
突厥民族在歐亞大陸的分佈比較廣泛,屬於典型的遊牧民族。11-13世紀,突厥人向小亞細亞地區展開了兩次民族大遷徙,加速了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化,突厥化給小亞細亞地區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古老的伊斯蘭文明得以在小亞細亞地區保留下來,並與該地區留存的東方文明相交融,再加上早已影響小亞細亞地區的希臘—羅馬文明,整個小亞細亞地區遂成為世界主流文化的熔爐,徹底地展示了文化的包容性。
突厥的歷史是一部不斷遷移的歷史,突厥民族在遷移的過程中吸納了大量不同民族的人,才形成了人數龐大的突厥民族,所以突厥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多民族的融合體。
突厥民族在不斷遷移過程中,學會了戰鬥和生存技能,並在今日小亞細亞地區與古老的拜占庭帝國爭霸,前有塞爾柱突厥人,後有取而代之的奧斯曼突厥人,兩支突厥人不斷打擊拜占庭帝國的統治根基,最終被奧斯曼帝國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