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洪水圖騰蛟龍;博大精深,烈火涅槃鳳凰。
立夏之後,天氣就開始變得炎熱起來。品史君生活在北方,最高溫度也已經達到了36度。不過對於農民來講,這是莊稼生長的好季節。田地的小麥也進入揚花抽穗期,天氣的好壞也決定著莊稼的收成。老百姓為了讓子孫後代少走彎路,還總結出了一些膾炙人口的俗語。
從表面上看,這是字與字的結合;從深層次的角度看,這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算得上是一種文化載體。今天是陽曆的5月13日,在農村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斷”,這其中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深意呢?
不怕五月十三漫
首先品史君先說明一下情況,這句俗語是來自一位讀者的私信。這裡的五月十三並不是諸位所認為的今天,而是農曆五月十三。這裡的“漫”指的是降雨。一般在端午節前夕,莊稼就已經來到芒種時節。這個時候是老百姓最忙的季節,收麥子、曬麥子等等,不敢有絲毫懈怠。
當過了農曆五月十三這一天,夏至節氣臨近,人們又開始播種另一輪農作物。因為我國的氣候原因,夏季開始後不光天氣炎熱,還伴有很大的降雨。如果一些都如同往常一樣,這對新一輪的農作物生長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天氣炎熱農作物需要水分。
莊稼收穫之前,顯然是不希望降雨的。在莊稼收穫之後,小麥已經入庫,新一輪農作物的生長急需陽光和降雨,否則就會引起乾旱造成莊稼減產。在老百姓的種植經驗下,也“有了不怕五月十三漫”這樣流傳的說法。
就怕五月十三斷
字面意思理解,怕五月十三之後雨水中斷,這和上面的意思恰恰相反。古人透過長期的觀察發現,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都會下雨。特別是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年代,經常遭遇旱情,五月十三的降雨慢慢也被賦予了神話之意,即老百姓口中常說的“關公磨刀”。
如果五月十三這一天下雨,那就是關公磨刀用的水從南門處降下凡間。這個時候的雨水越大,則代表來年的生活越風調雨順;如果五月十三這一天不下雨,則代表著關公還沒有意識到“救生”,大旱在不久之後就會來臨。
隨著關公後來的神化,許多地區也興起了關公磨刀節的習俗。在這一天破瓷摔罐,或者向關公燒香禱告,以祈求降雨緩解旱情。在人們觀念不斷地流傳下,民間慢慢也有了這樣的說法,即“就怕五月十三斷”。
品史君說
其實對於這種說法,品史君希望大家做一個詳細的瞭解,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就足夠了。同時這些俗語流傳到今天,還是有著一定的道理。就拿五月十三降雨來說,為什麼會降雨?
在立夏之後,南方普遍進入到了梅雨天氣,北方的溼氣在此時會不斷南下。乾燥的空氣和溼氣就此相遇,液化成小水珠,降水自然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從側面來看這句話,這並不是空談,反而還是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