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唐朝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更是中華藝術綻放最燦爛的時代。唐朝社會下,各種藝術文化全面繁榮和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化表現,足以表現出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代表整個唐代的盛世輝煌,單憑藝術文化,便足以奠定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唐朝時期,書法藝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出現了自魏晉南北朝之後的又一個藝術巔峰。與魏晉南北朝書法成就不同的是,魏晉南北朝是二王獨秀的單人領舞形態,而唐朝的書法成就不僅表現在各種書體藝術成就的集大成,更表現在書法家的集大成,也形成了在真、行、草、篆、隸等多種書體下影響深遠的書法名家的集大成,使唐朝書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

一、書家總論

書法最初的產生,是為了實際需要而出現的,它最初的功用是社會實用。自魏晉南北朝開始,書法才發展成為藝術。東晉時期,書法藝術開始出現繁榮,出現了鍾蒜、王羲之、王獻之等幾位有著歷史地位的書法家。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關,都呈現出妍妙疏放的特點,雖然很有成就,但不夠磅礴大氣。

入唐以後,書法藝術算是進入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唐代書法藝術諸體兼備,它的光環,不是某一點的極盛綻放,而是整個時代多成就、集大成的表現。比如,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歷史地位的書法家,唐朝就出現了大集中,並且,每個人都是有著大名氣和大成就的。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唐朝出現的書法名家及其書法成就。

歐陽詢

歐陽詢(557一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隋朝時入官,官至太長博士,進入唐朝後,官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世稱歐陽率更。據史料研究,歐陽詢學富五車,善真、行、隸三種書體,其中以真體為最。歐陽詢初學書於王羲之,後來在王書中摻入北朝的書法特點,這在極致推崇“二王”書法的初唐時期,曾經一度被人頗有微詞。但歐陽詢的書法對後來的顏真卿和柳公權,以及宋朝時期的書法發展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清朝時期,臺閣書法曾一度講究歐體。可見,提起唐朝書法,歐陽詢的書法成就是不能不提的。

“字形瘦長,結體於嚴謹平時中求奇險,於絕險中求平正,左右配合,喜用相背之意,其勢外拓。用筆則方圓互用,在橫畫與彎鉤的收筆處猶存隸意。行書則體式縱長,筆力勁健。他的書法給人以神氣外露,猛銳長驅之感”。

歐陽詢的書法成就,不僅表現在書著、紙書的作品,更體現在篆刻方面的書法成果。唐朝人喜歡並熱衷於碑刻,碑刻在唐朝時期是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的。尤其是人去世後,兒孫都會為其立碑,以講究不忘先人恩德。一些世族大家都會請一些著名的刻碑高手來刻其先祖墓碑,而碑刻的好壞,則是很大程度受到刻碑人的書法水平影響。歐陽詢的碑刻就相當的出名,很多有權勢的人都相爭請歐陽詢來為自家刻碑,甚至還有因為沒有請歐陽詢刻碑者會被認為是不孝。

虞世南

虞世南(558一一638年)字伯施,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公,世稱虞永興。虞世南為魏晉時期智永的外甥,得其親授書法,因此,繼承了二王書法的特點,是學習二王書法最得起宗的人了。

虞世南“真書體方筆圓,外柔內剛,圓融遒麗;行書遒媚不凡,筋力稍寬”。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是其真書的代表作,姿媚遒勁,筆畫凝練,結體端正而舒展,外形略長而見方,總體有文質彬彬之風。他的《汝南公主墓誌銘》是其行草書墨跡,為撰寫唐太宗女汝南公主墓誌的草稿真跡,書法圓活自然。世人對虞世南的書法成就頗高,他的書法被唐太宗稱為一絕。虞世南也是唐太宗的書法老師,唐太宗所珍藏的二王書法真跡,基本都由虞世南鑑定而認定收藏。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悲傷不已,認為天下從此再也無人可以論書。

褚遂良

褚遂良(596一一658年)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封河南郡公,人稱“褚河南”,是貞觀時期的名臣。褚遂良博涉經史,擅長真書,轉益多師,初學書於王羲之,後又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是虞世南死後,魏徵引薦給唐太宗的,並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之之體。”《書法要錄》引《唐朝敘書錄》褚遂良就繼虞世南之後,任唐太宗書法老師,甚得器重。唐太宗再遇到需要辨認二王真跡時,便會找來褚遂良進行鑑別。

褚遂良的書法能登堂入室,又能別開生面。可能是因為轉學多師的原因,他的屬於方圓兼備,波勢自然,富於變化,融歐、虞為一體,又自成一家。張懷灌在《書斷》中稱虞世南的書法為“若瑤臺青鎖,窗映青林,美人蟬娟,不任羅綺,增華綽約,虞、歐謝之。”可見,褚遂良的書法能贏得唐太宗以及其他人的肯定,確實是得領唐朝書法的先鋒。

張旭

張旭(675一一750年)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剛進入官場時是常熟尉,後來升官至金吾長史,被稱為“張長史”。張旭個性豪放自由,特別喜歡飲酒,與李白、賀知章等人關係特別好,人稱“酒中八仙”。工詩書、通楷法,擅長草書,以草書著名,號稱“草聖”。

被傳說張旭經常是喝酒喝到酩酊大醉,然後嘴裡大喊大叫地呼喊著,然後就抓起筆開始寫字,甚至用頭髮甩墨而書,醒來後自己還驚歎神乎,感嘆著不可復得的惋惜。張旭善於觀察生活,喜歡從身邊瑣事來領悟書法藝術的精髓和神韻。相傳張旭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從而悟得筆法,看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悟用筆之意。張旭的書法總是變化無窮、瞬息萬變,但卻充滿了神秘魅力。

張旭傳世的草書墨跡《晚復貼》、《十五口貼》、《毅屋貼》以及存至陝西西安碑林重刻的草書《肚痛貼》等作品,極富創造,縱逸飛動,使轉頓挫,剛柔相濟,氣勢磅礴,充滿激情,代表著張旭博大清新、豪放有序的書法風格。欣賞張旭的書法,只覺神采奕奕、變化萬千,其中有音樂的旋律、繪畫的激情、舞蹈的優美和詩歌的激情,實在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李豈

李豈(678一一747年)字秦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李豈書法也是初學王羲之,但他比較講究自出新意,常常誇張、突出字形區域性,以求奇逸俊險。

李豈不僅善行書,更工於碑誌文。唐朝以後的碑誌,由於崇尚二王書法的原因,多數是以真書為主要字型的,給人以結體端正、書法妍雅的感受。李豈不僅寫碑誌文,也會寫墓誌文,在唐朝也是負盛名於當代,常常被當時人不惜重金爭求,可以得到他的書法。主要代表作有《雲摩將軍李思訓碑》、((雲摩李秀碑》、

《麓山寺碑》等。

顏真卿

顏真卿(709一一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官至禮部尚書,曾封魯俊公,後人又稱“顏魯公”。顏真卿的書法站在現代來看,是唐朝甚至整個古代書法家裡對現代影響最大的一位,現代人初學書法,都是從先模仿顏真卿的書法開始。而從唐朝當時的書法來講,顏真卿也創造了唐朝書法藝術的轉型。

“顏真卿從篆書中體會出中鋒直下的筆法,逐棄輔鋒不用,專用中鋒,也就是以篆書作楷書,在當時肥俗的書風中以篆箱氣,一矯當時肥俗之病;同時也徹底擺脫了初唐風範,摒棄了以姿媚為尚的風氣,一變古法,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世稱‘顏體’,從此取代了王書的地位。直至元初,書壇一直是顏家的天下”。

顏真卿在真書和行草上分別創出了自己的風格,其“真書雄秀端正,天骨開張,結字由初唐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正而不拘,莊而不險,雄強茂密,具有內心力。用筆渾厚強勁,精力內含,善用中鋒筆法,得金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之筆意,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他極善用點畫的粗細對比與鈍銳對比,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粗筆中畫飽滿。出鋒處又強調鋒芒。

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豐筋,具有盛唐氣象,也顯示出正直、質樸、倔強與內美外溢的個人風格。他的行草書,遒勁鬱勃,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亦在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面”。顏真卿可謂是自唐朝之後,書壇上響噹噹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自唐朝開始就已經成為珍品。就現在來看,傳世下來比較有名的多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李玄靖碑》、《東方朔畫像贊》、《麻姑仙壇記》、《蔡明遠帖》、《自書告身貼》、《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等等。如果說唐朝文化繁榮和鼎盛成就了顏真卿,那麼,反過來也不是不可以說顏真卿的書法豐富和經典了唐朝書法藝術輝煌。

柳公權

柳公權(778一一865年)字誠懇,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柳公權是唐朝繼顏真卿之後又一位書法名家,他的書法清勁秀朗,峻拔深厚,自創一格,被後人稱為“柳體”,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

柳公權也是初學書於王羲之,後來,從顏真卿和歐陽詢的書法中學習到豐富了營養,筆法勁秀、體勢剛健,出於顏而又有別趣。柳公權自稱“心正則筆正”,為人剛正,筆法下呈現出正直風範,與顏書合併稱為“顏筋柳骨”。柳公權善碑刻,常常為人們重金相求書。當時一些權貴家庭裡的家廟碑誌,如果不是出自柳公權之手,則會被人認為是不孝。柳公權留世得得書跡有《玄秘塔碑》、《金剛般若經》、《神策軍紀聖德碑》等等,都是一些傳世名作。

懷素

環素(725一一785年)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懷素是和尚,在書法上很有成就,尤其擅長草書,跟張旭合稱“張顛狂”。他生性豪放,喜歡飲酒愛好書法,苦練成詩,書法特點為狂放不羈,筆法勁瘦,彷彿暴風驟雨一般,變化萬千。傳世的作品有《自敘帖》、《論書帖》、《聖母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等等。

二、書法理論概述

唐朝書法藝術的繁榮和輝煌成就,不僅表現在出現了以上諸多的影響巨大的書法家和他們的作品,也表現在其至今還被研究的眾多書法理論的成果上。唐朝時期關於書法的論著很多,大大小小約有四十多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初唐李嗣真的《書後品》、孫過庭的《書譜》、盛唐張懷灌的《書斷》、晚唐張彥遠的《書法要錄》。

李嗣真是初唐的書法理論家,在詩、書、畫方面都有著作產生,至今比較有名的就是《書後品》了。《書後品》是繼梁肩吾作《書後品》之後又一部書法品評作品,為了區別,所以命名為《書後品》。此著作按作品來論述秦至初唐的81名書法家,將其分為十個等級。“品”就是“等級”的意思。

十品是在原來的九品之上又加了一個“逸品”,為最高的一個等級,然後依次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十個等級。每一品後面都會列有書法家姓名,然後是作品品評,每個作品品評後都會有“評”和“贊”。李嗣真認為“逸品”是作品的最高等級,是“瓊絕中古,無復繼作”的。後來,這一理論也由書法延極至繪畫品評。

孫過庭的《書譜》不僅僅是書法理論的重要成果,更是書法藝術價值的典範,它使書法作品達到了形成和內容的融合和統一,是唐朝書法巨大藝術成就的證明。《書譜》又稱《書譜序》,兩卷六篇,成書於唐垂拱三年(687年),全本共三千七百字,從中國書學的各個方面煌煌大論,內容豐富廣博,見解獨到,闡述了唐人豐富的書法美學思想。這是我們古代書法理論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著述,在我國書法史上享有盛譽,標著這我們書法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輝煌的階段。

《書譜》有著非常高的史料價值,歷來為學者所重視,也是我國古代書論中完整儲存下來的少有的書學論著之一。全書都是作者用草書寫成,既是作者書法藝術的證明,也是唐朝社會書法藝術的診釋。作用結合自己的實踐,在書中闡明瞭很多書法觀點和美學見解,既分析了各種書體的特點和藝術功用,又著重探討了真草二體的各自特點,指出了自己的理論總結做出了論證。

張懷灌的《書斷》是唐朝書法理論著作中繼《書譜》之後又一著名書論作品,成書於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分三卷,捲上為“十體源流”,卷中和卷下為“三品優劣”。全書對盛唐之前的歷代凡可入流的書家170多人進行了分析和評價。

捲上論述了“古文、大篆、箱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十種書體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分別闡述了每種書體的特點和表現效果;卷中為神品和妙品,卷下為能品。每品中以書體為先後列傳記,夾敘夾議,最後作者又針對前人的書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實屬自唐朝當代開始評價頗高的著作。

《書法要錄》是張彥遠所著,更是我國第一部書學論著叢書。全書共分十卷,收載東漢至唐元和年間(806一一820年)各家書法理論文字及著名的書法著錄40餘篇。其中大多數都是收錄的原文,只有少量的是僅存書名。是我國研究書法的重要著作之一。

唐朝時期的書法理論研究和其書法創作時間幾乎是同步的,當代人研究的都是當代出現的書法成果。這一時期的書法理論成果,並不是簡單地侷限於對技法的簡單歸納,而是從書法藝術的各個更深的方面,比如思想、美學風格、流派等進行總結和思考。

相對來說,唐朝時期產生的書法理論都已經到了比較系統和完善的階段。這也是書法藝術在唐朝時期發展到成熟的地步而自發地應運而生的成果。因為書法創作已經達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唐人對書法創作的認識和欣賞已經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論的高度,這是書法發展的進一步需求,也是唐人對書法藝術的進一步需求。

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一首唐詩神作,卻被華羅庚寫打油詩調侃,詩迷:數學家也有懵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