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譯文: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實行它。”

今天給大家說說“中庸”這兩個字

“中庸”如果用文字去記的話,那只是停留在學問方面,但用感覺去記住的話,就可以落實到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因為“中庸”就是實實在在的儒家的一種方法論。它是我們自己修身和自己人生的一條光輝大道。

有很多人把“中庸”理解成,“平庸”,我想這也有一點道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平平常常吧。所以“中庸”就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當中可以用到的。用“中”的方法來切實地解決我們生活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就是中庸。

那麼君子和小人,在“中庸”的這個問題上,孔子給出了非常明確的回答和判斷,他說君子是“中庸”的,而小人是反“中庸”的,有道德修養的君子,他是提倡“中庸”的,也希望自己的言行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只有小人,他是在反對“中庸”的狀態。他的言行舉止都不能夠去符合“中庸之道”。

其實“中庸”,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都會用到,就是我們前邊所說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個道理,不是一定要多麼驚天動地,多麼離奇,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道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應該用“中”,“中庸”就是用“中”,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去運用。

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要反思自己的情緒。我在之前文章裡跟大家說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在生活當中,我們要隨時隨地地去“分解”自己內心的情緒,然後這種“分解”能夠幫助我們把情緒的表達控制在適合的範圍內,這個適合的範圍,就叫做君子“中庸”。

我早上坐公交車不小心被別人踩了腳,就產生了一個不高興的情緒,當我自己意識到這個情緒的時候,我立刻就開始反思了。這個反思一出來,這個情緒其實就被“化解”了,因為這個事不大,然後我自己都在想,不過是被踩了一下而已,然後我就立刻不高興了。這個事我自己是用一種負面的觀念和態度去看待它,所以當發現這個情緒波動是不對的,我意識到這個的時候我就覺知了,最後我才能夠進行調整,找到原因之後我會就開始自我的修養。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關照自己的情緒波動,就會發現,我們的情緒波動十之八九其實是不理性的。所以一旦去反思了,我們就能在相當多的時刻去趨近於“中”。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能覺知自己的情緒,人其實就一定在“中道”上。我們之所以總是離“中道”很遠,就是因為我們很多時間是做不到時刻覺知的。我們總是等那個情緒過了之後,才能夠反思到,甚至很多的時候情緒過了之後我們都反思不到。這就是說人如果沒有反思,沒有反省,他就沒有辦法好好成長。

君子的這個“中庸”,一定要做到,在各種環境之下,去保持那個適宜的“中道”,所以叫做“時中”。這個“時”,他就是會因為實踐的變化,或者空間,地點,等等之類的變化而。採用不同的方法。而只要是適合的,就是在“中道”。

“中”不是一個標準,是在人生工作,人際交往的各種關係處理當中,隨時變化的,因時因地的那個做法,最恰如其分的表達,就可以叫做是“中”了。

人這輩子可以幹很多的事,因為我們人的時間,再怎麼說,也有幾十年,還是可以幹很多事,但是很多人臨了臨了都是不“中庸”的,人生虛幻一場。人正常壽命,至少也可以活個3萬天,這3萬天可能真的就只是活了一天,重複了3萬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道”的意義。

人不“中庸”,最終人生寥寥,不過如此。

那小人的“中庸”是什麼呢?小人不知道“中庸”。所以小人所說的自己的“中庸”,其實都不是真正的“中庸”。都是肆無忌憚的,沒有把握的,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我們坐公交車被踩了腳非常不舒服,小人立刻就要“報復”回去,讓這個“戰爭”升級,這就是毫無忌憚所引發的效果,然後導致彼此雙方,一整天的心情都不好。就因為這麼一個小小的事件,所以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但是如果我們有“時中”的精神,我們就能夠去化解這些小事。但是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是不會進行自我的情緒控制的。也不會時時刻刻都願意去找情緒波動的原因。我們好像經常都是跟著情緒在走,最後都會發現其實就是我們情緒的過分表達所帶來的這種困擾和障礙。比如說我們跟配偶之間的關係啊,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啊,跟同事之間的關係啊,跟朋友之間的關係啊,其實很多的時候都是跟著我們自己的情緒走,然後就會出現的各種問題。

所以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田楷書法的第一美女,一手印刷詩寫得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