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有宋一代,書風以“尚意”為主。不僅出現了“宋四家”這樣的書中高手,宋代的皇帝,善書者也是不乏其人。開創了“瘦金書”的徽宗趙佶是一位,而高宗趙構又是一位。

關於趙構,史籍上載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深得晉人神韻。他筆下的墨跡精彩動人,《真草書養生論》就是這樣一件。

其實,《養生論》是由三國“竹林七賢”之首嵇康所作。嵇康認為養生包括養形、養神兩個方面,“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從趙構書《真草養生論》可窺知,嵇康的這些養生思想深受宋高宗趙構的認同和喜愛。

趙構《真草養生論》節選

直到現代“養生”都是一個非常火的詞語。“保溫杯裡泡枸杞”。

這是近段時間風靡一時的洗腦神曲中的一句歌詞,實實在在的反映了現在的人越來越注重養生,蔬菜水果要吃綠色無汙染的,喝水要喝山泉水,果維康、腦白金等等的保健品陸續上市……雖然90後朋友的“朋克養生法”一直惹人吐槽,但也不得不承認,“養生”這個概念,真是越來越深入人心了。

其實“養生”這個概念,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養生”就已經流傳開來了。“養生”一詞,最早出自《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又稱攝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健康與長壽一直都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景,從養生來講,長壽是其帶來的一種必然的結果,而養生的本質,則是為了獲得長期的、健康的體魄。

說到養生,我們還要對中國最早的“養生保健神冊”《黃帝內經》說起。《黃帝內經》中不僅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原話是這樣說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黃帝內經》

相傳,熱衷修道的黃帝聽說有位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求教治國之道。(這個廣成子是不是很眼熟,但又想不起來是哪位重要人物,沒錯,他就是《封神榜》中元始天尊的大弟子。)

這個廣成子是個“傲嬌神仙”,當時他頭朝南躺著,一副愛搭不理的模樣。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廣成子才將至道之精要告訴他:“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

黃帝在得到廣成子的教化後,便在崆峒山上建觀修道,參悟自然輪迴、萬物生長規律,並且常與精通醫術的岐伯、精通中藥炮製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論醫,闡述病理,以“岐黃之術”教民療治百病,最終成就了這部“Buff加成”的中醫理論經典、養生寶典——《黃帝內經》。

雖說《黃帝內經》的編撰帶有幾分神話色彩,但不難看出“養生”最早的願景是實現“長生”。

既然提到了《黃帝內經》這部養生寶典,那麼我們就來看一看寶典中到底有什麼養生之法——《黃帝內經》又分為《素問》和《靈柩》兩部分,我們今天提到的養生之法,則出自《素問》。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出的“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五項養生法則,對養生保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保溫杯裡泡枸杞是不是真的可以養生呢?

接下來,一起看看《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法則:

1、 法於陰陽

《黃帝內經》中提出“天人相應”的觀點,主要闡明了“氣候與養生長壽”的關係和“環境對養生長壽”的影響。四時陰陽的盛衰消長,表現為自然景象、氣候各異,使萬物生長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須要適應四時之氣,方能使自身的陰陽之氣得以平衡。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

“春三月,此為發陳,夜臥早起,…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2、和於術數

“和於術數”就是說進行運動養生一定要堅持“和”的原則,既不能太過,也不要不及。即恰當地運用各種運動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不但強調以“靜”養神,同時也非常重視以“動”養形體(動以強身)。所謂動,就是指各種鍛鍊身體的運動方法,包括吐納、導引、按蹺、散步、五禽戲、太極拳等各種體育活動。

3、食飲有節

節,有節制、節律、節度的意思。

首先是食飲有節制,即飲食定量,既不可過飢又不可過飽。

其次是食飲有節律,即飲食定時:中國傳統的習慣是一日早、中、晚三餐,要按照固定的時間有規律地進食。

最後是食飲有節度,種類齊全,比例恰當,謹和氣味,即膳食平衡。

《素問·髒氣法時論》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明確指出糧食、蔬菜、肉類、果品等為膳食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種類齊全;其中又以五穀:稻米、麥、小米等為主食,五畜:豬、牛、羊、雞等肉類為副食,五果、五菜為補充,這又是比例恰當。謹和氣味,膳食需要謹慎地調和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以使人體陰陽、氣血、五臟平衡,確保身體健康。

五果

4、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即起居調攝。《內經》強調應當根據人體的生命節律安排作息時間。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需,氣門乃閉。”說明人體中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在一日之中是同步節律的。

因此在作息時間上一定要有規律,定時作息。由於人與天地陰陽要保持協調統一的關係,白天陽氣主事之時人要勞作,夜間陰氣用事之時人要休息。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除了強調要按一日之中的陰陽消長規律進行作息外,還根據季節變化制定了與之相應的作息制度:

春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夏季“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秋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冬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體觀指導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規律,只有這樣順應天地四時陰陽變化進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機體陰陽氣血與天地陰陽變化保持一致,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5、不妄作勞

“不妄作勞”:妄,亂也,與常相對,有違背常規之意。作勞,狹義指形體勞作,廣義包括勞力、勞心與房勞。《內經》既主張勞動和鍛鍊,又反對過度勞累,而“形勞而不倦”也就是說勞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過勞,也不過逸,做到勞而不倦,即有勞有逸,勞逸結合,勞逸適度之意。如《素問·宣明五氣篇》就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和“久坐傷肉、久臥傷氣”的記載。

通過對古老的《黃帝內經》的了解,加上我們現在總結出的一套養生說來看,效法於天地陰陽自然界的變化,適當運用各種養生保健方法,飲食既有節制又有節律,起居作息有常規,適度地勞作,所以能夠身體與精神都很健旺,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養生即為養心,隨心隨意,隨性隨行,養生不是教條,講究的是天人合一。

關於《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小知識就分享到這裡了,下一篇繼續為大家深挖嵇康《養生論》,敬請期待!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包羅永珍的千古奇書:《陰符經》(中)”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瞧好了,這才是魯迅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