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自家包的粽子

原料各異,味道不同

  端午節起源於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百越族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該節日被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的風尚,以及民俗中“惡月惡日”的說法,再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形成了現在的端午節。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龍舟大賽

步調一致

  端午節習俗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佩香囊、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鑄陽燧、佩豆娘、貼午時符等。

艾草 辟邪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放風箏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之來說,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香包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除了上述風俗之外,還有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

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