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的端午節。有關端午節的來歷說法很多,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下面就由老蒲帶你瞭解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吧。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第一,源於紀念屈原。
相傳戰國時期,楚懷王不採納屈原的忠言,反而繼續寵信奸佞,將屈原流放,而楚國被秦國滅亡。忠貞的屈原看到這一切,心如刀割,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漁夫們紛紛將食物倒入江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不再傷害屈原的屍身。
古代吳越民族
第二,龍的節日。
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對端午節做了詳細而精闢的考證。他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證明,聞一多的說法是比較科學的。現在學術界大都沿用此說法。
驅邪退散
第三,源於惡日。
《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上均有“不舉五月子”的記載,即不能將五月裡出生的孩子撫養成人。戰國時期的孟嘗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嬰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已成為忌俗。
五色手繩
第四,源於夏至。
這是近來學術界提出的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一種新說法。其依據是在《後漢書·禮儀志》中所記載的漢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的做法,是兼用夏、商、週三代有關夏至的一些習俗。
四種說法中,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說,它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愛戴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