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漢民族人民延續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河津人俗稱“單五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稱端五。

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三月辰之,四月呈巳,順次五月至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同音,五為單數,歸陽,故端午又稱單五、重五,即端陽節。從史籍上看,“端五”二字最早源於晉人周處《風土記》,該書文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古時不知如何慶典,現如今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插艾枝、燻蒼朮、點燃白芷、喝雄黃酒、佩香囊、戴荷包等。

儘管端午節年復一地在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據考證,大致歸納有以下幾種: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書載。據說,吃粽子、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一度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楚國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詩文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誹謗屈原,懷王聽信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備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心情,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楚懷王準備親自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關係。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ying)都。楚懷王到秦國後就被囚禁起來,他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又倉皇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滾滾激流的汨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看到、聽到屈原投江自盡的慘狀和噩耗以後,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恐怕魚龜、蛟龍、水獸把屈原的屍骨殘害,便拿來粽子、雞蛋、雄黃酒倒入江中以藥致昏水獸和餵魚龜,不讓他們傷害屈原屍體。這天正是五月初五,從此每年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人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示悼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划龍舟、投粽子的風俗就流傳下來。唐代文秀《端午》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其實,我國民眾過端午節的風俗遠遠早於紀念屈原之說,並非單一的屈原一說,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他們都是五月初五死的。早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時期就有過端午節之俗,而且賽龍舟就出現在當時的端午節。

屈原死後,人們過端午節為傳承愛國精神,把端午節的意義進一步加深了。二是惡日說。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益卷蜀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初五出生。其父母認為五月不孝,長於戶齊,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者,男害父、女害母”。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五日生,其父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出生,從小寄養郊外。

可見從先秦以後五月初五均稱不吉利之日,為惡日。因此,掛菖蒲、插艾枝以示驅鬼,燻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瘟疫,戴硃砂、佩香囊、戴荷包以趕邪惡。還有幾種之說,如龍的節日說,聞一多的《端午考》迎濤神說,出自東漢《曹娥碑》,吳國伍子胥死後化為濤神,世人紀之。

端午節的另一層意思是,人們修身健體、驅病除邪的衛生節日。進入五月,炎夏開始,各種邪惡疾病漸漸發生,人們為了健康,所以就在端午這天:踏百草,插艾草,喝雄黃酒,佩戴硃砂、雄黃、香草各種香囊,沐浴潔身。

端午節還有采百草,抓五毒,掛菖蒲,插艾草,喝雄黃酒,佩戴香囊、荷花,戴長命鎖等習俗。一、掛菖蒲,插艾草端午節,河津人有在門口掛菖蒲、插艾草或石榴花枝的風俗。天矇矇亮,莊戶人家把菖蒲、艾草倒,用紅紙和紅繩綁成一束一束,後掛、插或懸在門上。菖蒲在天上屬五瑞之首,被百姓視為百陽之氣,長在水中,形狀像寶劍,方士們稱之為“水劍”,掛在門口可以避邪保平安。

艾草是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民間有“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的詩句。中醫藥之家在這天太陽未出來之前都到野外採摘桃、柳、槐、艾、菖蒲葉,抓五毒(蛇、壁虎、蟾蜍、蠍子、蜈蚣)並製成藥,治病效果極佳。

二、綁戴五色長命索,保佑安康,益壽延年長命索也叫長命縷,用紅、黃、藍、綠、紫或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線搓成彩色索繩。端午節一早,系在手腕上,小孩還要系在腳腕和脖子上,有的小男孩在肚臍下繫個男生殖器樣的工藝品。長命索(繩)的五種顏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或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端午節佩戴長命索(縷),據說可以驅毒避邪,對小孩來說也是漂亮的裝飾品。

漢代應勳的《風俗通》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係臂,名曰長命縷”。由此可見,端午戴長命索的習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長命索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水中讓水沖走,意味著百病隨著長命索被河水沖走了,具有送災邪的意思。河津人是把五色棉索戴到五月盡,天旱時扔到房頂上祈求下雨,天澇時扔到排水洞(貓窗)渠讓水沖走,帶走災邪。

三、戴荷包、香囊,防病健身,萬事如意荷包,又稱香包、香袋,用各種色布縫製或用五色線編成,內裝中草藥香料,佩戴於胸前,香氣撲鼻,還有裝雄黃粉、硃砂的,用以驅蟲、避邪,此物件是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荷包的種類、樣式很多,五花八門,顏色各異,講究也頗多,男女老少、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不同的講究。老年人體現防病健身,壽比南山不老松,如桃子、梅菊;娃娃要健康、長命、活潑、好動,如飛禽、猛獸;成年夫妻,恩愛和睦,萬事如意,如雙蓮並蒂,蘋果、荷花;青年男女心想事成,鳥語花香,帶紅色香包、荷包,特別是新婚媳婦要做好多品種的荷包送給親朋,以表示自己心靈手巧。胸前佩戴用線做的笤帚並穿上杏仁,意思是“笤帚掃百病,杏仁能救命。”

四、飲雄黃酒一避邪驅蟲古代人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五毒類動物及百種毒蟲,“善能殺百毒、避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如《白蛇傳》中的許仙端午節讓白娘子飲用雄黃酒,使其現出原形……。

端午時人們把雄黃粉撒到蚊蟲容易滋生的地方,防止毒、害蟲生長;把雄黃拌入酒中飲用,祈望自己身體健康不生病;在小孩的額頭上用雄黃粉汁畫個“王”字,表示虎王,可以驅蟲、鎮邪,身體不受傷害。

端午節河津域內的飲食習俗端午節從頭一天開始,人們就忙碌著殺豬、宰羊、買各類蔬菜、粉條、豆腐、包粽子、蒸甑糕。汾南主要吃粽子、拌菜菇壘,烙油鎰子。北坡沿山要拌豬肉菇壘、蒸甑糕、炸油坨、捏差彎子。河槽片以汾南、北坡飲食兼顧,包各類餡的包子,炸香食油,熬魚湯等。總之,端午節既有紀念方面內容,又有去惡辟邪之實質,是一個混合紀念日。

舊時端午節這天,人們都不出門做事、幹活以防不測。當然,這是舊時的唯心主義的迷信說法造成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懷俊蒐集整理

責編:獵狐網

8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