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南澄城的堯頭窯,距今一千三百多年了,沉埋在那兒無人問津。一次偶然的機會它出土了,終於被歷史認可,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有幸去了堯頭鎮,看到這千年的古蹟禁不住它的誘惑,走近,看見一個完美的歷史再現,一個千年的沉埋。堯頭鎮距縣城十二公里,出獨宜路一直向西,然後再向南沿堯楊路進入堯頭窯景區。堯頭窯位於堯頭鎮,村裡有名望的四姓人家,分明地形成堯頭窯的四大家族。以白姓為最,其後李、周、宋相繼都很有名氣。走近堯頭老街,青槐蔚蔚,一條古樸的街呈顯著古老的韻味,石板青青映襯著古代的文明和現代堯頭窯的輝煌。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李氏宗祠,因為我也姓李,有點家的感覺。我站在那兒讓人給我自己留下了美麗的一瞬,四個大字的輝煌映襯著我的魁梧。我也成了一條漢子,一個對啥都好奇的文化人。喜歡寫些隨筆,我就把文章的名字用了勒之林題寫的【黃河之精、華夏之靈】為之命題,讓沉埋千年的堯頭窯遺址換上一幅有聲的色彩。
走在那一條古老的街頭,心裡有種別樣的幽默,李家宗祠怎麼在這兒。也許這兒是春秋戰國時候的魏國,洪洞大槐樹下的百萬大移民成了傳說,也許李的一脈流落到堯頭村,幹起了並不喜歡的陶瓷業。一個書香門第的弟子在這兒成家立業,建立了李氏宗祠,不想讓李氏淹沒,也成就了一番事業。我站在那兒浮想聯翩,有時間要帶著孩子來這兒看看李氏的一脈,也希望他們能歸宗認祖。青槐蔚蔚立門前、花卉馨香散滿天,架上詩書傳萬代、案頭章賦草千篇。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那些瓦片與陶器,而是留下了堯頭窯的大觀。讓它成為澄城縣的一片美麗與魅力,黃河之精、華夏之靈,何其燦爛。
這兒呈顯著一幅黃土高坡的氣息,古樸的老街,一個個門樓那麼的古老,堯頭客棧、也許這兒也是個驛站,山靈好客,所以遊人大多慕名而來。我沒有進去,因為一公里長的堯頭窯遺址好景連連,不想在這兒耽擱時間。只看到那條街上的幾個建築物都是那麼高聳。那高聳幻化著堯頭村的神奇。回望、山川依舊物是人非,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這兒成了國家四AAAA級景區,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單位,成了陶瓷的故里,中國文化傳承的搖籃。我沒有想到這兒也有我們李氏的一脈,千古艱難,他們是否在這兒喘息過。
那古院落的門橫額題寫的三個字只能認得兩個字,什麼泰坊,什麼豐長。也許是過去的陶瓷作坊,認不出那些古字,更難以置信它究竟寓意著陶瓷作坊的興衰。轉過彎就到堯頭村老街那兒,更是鱗次櫛比,琳琅滿目。一個劃時代的玻璃棧道呈現在老街口,是古老的老街一片新意。昔日的陶瓷與窯灶在玻璃下面顯得栩栩如生,也許那是清代道光年的作坊,也許更遠些。不想去細細的考證,但只覺得他就是歷史的真正一面。從哪兒過去就看見兩塊大石的標誌,一個上面鐫刻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上面雕刻著五個大字【堯頭窯遺址】。從這兒下去我倆似乎走下了神壇,右手的方向是道光窯遺址,不會想到它距今的歷史年輪,風吹雨打仍那麼的躺在那兒,多少陶瓷的碎片炫耀著清代歷史的真摯一面。一座座廢墟,一條古樸的路通向周家村坎,雖然這兒是清代,但那不能說是遺址,因為遺址有著深遠的含義。澄城縣誌記載《陶砂始於唐》,也就是說遠在唐代這兒就有了陶瓷的作坊。行走在堯頭窯古樸的村道依稀看到這兒曾經的繁榮,卻更能感懷到時下的蒼涼。一座座廢墟能看到昔日煙火彌天的瓷窯,矗立在風雨侵蝕變形的土樑上,滿是悲傷。一切都歸於沉寂,山道上只有我和她。
這兒有一個古老的皂角樹,樹洞都空闊在哪兒,枝頭杈丫乾枯著,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唯一見證。澄城有古老的秦漢遺址,有中世紀的現代聞名,囊括了唐宋元明清的千古遺蹟,小小的堯頭窯也有它繁華的年代,人口達到兩萬多人,不難看出這兒有著古老的文明。百家瓷坊也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泥馨,門坎的黃色透著古老的輝煌。沿著堯頭窯的鄉間小路覺得那麼漫長,似乎走到盛唐,那兒有周家、宋家、李家,有我們李氏宗祠的祠堂,真想在那兒拜上一拜,遺憾的是門坎緊鎖著,望不見的淒涼。
走過那漫長,看到一株懷抱的皂角樹,遠遠的能聞到木香,走近卻看到它凜凜鐵骨似乎曾經飽經過滄桑,而今有點衰敗。這就是堯頭窯的見證,也許它經歷過多少世事的變遷,然而正是這棵樹讓我看到人類的希望,堯頭窯遺址並非那麼荒涼。出了景區看到哪了那棵古槐,它似乎蔭庇著一個盛唐。
今鑄古熔,這是最後的一個院落,我看到小院裡的重量。大門兩側彰顯著勒之林的題詞【黃河之精】【華夏之靈】,他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導師。無法衡量的堯頭窯遺址承載著千古的文明,也許它當之無愧,在這渭北的高原上它也可以說一顆璀璨的珠熠熠發光。
中午在堯頭鎮的農家樂裡吃了點水餃,純樸的鄉民誠懇地說著價格,我還害怕他們宰客,看來錯怪了黃土高坡帶來的純樸鄉情。他們也許和我同宗祠的,也有著正直、無私的良知與美德。在堯頭窯我寫下這簡潔的隨筆,言已盡而意未窮!悠然題記~陝西省渭南澄城堯頭窯遺址的老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