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將近300年的時間內,科舉錄取率極低,平均下來每年只有20多人考中進士。是不是比考清華北大難多了?但讀書人的理想又是入世施展抱負,科舉這麼難考,有沒有其他途徑當官呢?
當然有了,所以有李白,杜甫早期的漫遊,希望透過在漫遊過程中結識權貴,由他們推薦自己當官。但漫遊的前提是手頭寬裕,其他沒錢的苦命娃怎麼辦呢?
他們選擇了從軍這條路,因為唐朝邊疆地區設有節度使,去給他們當幕僚,也就是私人秘書,一旦立下軍功,國家是可以封官的。
所以在平民之中,參軍的風氣蔓延開來。
建功立業
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在詩歌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他的《從軍行》中就寫到“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要知道每次戰爭中,將軍帶兵出征,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一個只管百人的百夫長,簡直不值一提。但他卻認為這總比做一個無用的書生要好,為國征戰,守衛邊疆是無上的榮耀。
更有“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從軍行》,“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字裡行間裡透露著枕戈待發的雄健奔放,神勇無敵戰神般的形象躍然紙上。
思念家鄉
可是好景不長,唐朝的邊疆大多戈壁,沼澤,荒漠等地形。白天烈日灼心,最高達到40多度,夜晚驟然寒冷,氣溫低至零下10多度。而且用水吃水都成問題,為了減少用水量,半年洗一次澡都很常見。
這時,從軍的豪言壯志被殘酷的現實啪啪打臉,誰不想念長安的繁華盛景?而且邊疆之行遙遙無期,思念家人之情愈發濃烈。
高適的《燕歌行》寫道“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新婚的妻子在城南思念丈夫,悲痛欲絕;而從軍的丈夫在薊北,(即今天的北京,在唐朝屬於邊疆地區)頻頻回頭,卻看不到自己的妻子。戰爭使夫妻分離,思念家人之情溢於言表。
還有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彷彿看到錚錚鐵骨的好男兒,因為不知戰爭何時結束,思念家園,眼淚汪汪怎麼也擦不幹的悲愴和心酸。
厭惡戰爭
在邊疆的日子久了,就會發現立戰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戰場的殘酷超乎常人想象。幾年下來,缺了胳膊,少了腿的太常見,小命能保住,就舉手加額慶幸不已。從軍的人從開始的豪言壯志,到現在開始厭惡戰爭。
王瀚的《涼州詞》中寫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看起來豪爽曠達,內心深處卻有無盡的悲涼傷感,反映其對邊疆從軍生活的厭惡。
所以不能從個別邊塞詩的奔放雄健中,單方面認為邊疆是肆意揮灑,有望升官加爵的希望階梯,更要看到邊塞詩人一波三折的心路歷程。
任何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