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惠安女是福建三大漁女之一,她們以獨特的服裝穿戴而著稱。由於常年勞作在海邊,其獨具特色的服飾成為了惠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也是我國海洋文化背景下海洋民俗風情的一朵奇葩。

“惠安女服飾”也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岞惠女

惠女服飾以崇武、山霞、小岞、淨峰四個鎮劃分為兩種不同的服飾形制,一種是以崇武、山霞的服飾為代表,崇武鎮又以大岞村惠女服飾為典型;另一種服飾形制以小岞、淨峰鎮惠女服飾為代表。

小岞惠女 陳錦彬 攝

在惠安,流傳著一句經典民謠:“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就是對惠安女服飾的高度概括。

封建頭是指惠安女頭飾——花頭巾和黃斗笠,由於頭巾包裹面部只露出五官,再加上圓斗笠,整個面容掩藏了一半,所以被稱為封建頭;“節約衣”是指惠安女上衣衣身短小至腰部,袖口收緊到小臂的中部,用布節約,所以有此說法;“民主肚”是指上衣緊窄短小在勞作中露出肚臍而不遮擋,很是民主;“浪費褲”是指下裝特別寬鬆肥大,與上裝形成鮮明寬窄對比。

蘭冠華 攝

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惠女服飾的所富含的意義,遠不只是歸屬感的象徵,它還代表著“惠女精神”。

01

繽紛奇藝的髮型與頭飾

滲透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色彩繽紛的頭巾

崇武惠女服飾以城外的大岞村惠女服飾為典型,黑色的頭巾架支撐頭巾,頭巾上有著各種裝飾配件,稱為“綴仔”,而小岞、淨峰的頭飾就相對簡約一些。

閩南紅磚樣式的“綴仔”

這些“綴仔”都是惠女手工製作,不同時期流行的風格不一樣,毛線刺繡、塑膠製品以及各種穿珠花瓣裝飾,總體演變趨勢是由繁及簡、由大及小。有時,她們也會把有美好寓意的“紅磚”“太陽花”紋樣製作出來。

圖右:小岞、淨峰黃斗笠

黃斗笠不是自古就有的,它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自此惠女參加集體勞動,便將斗笠作為外出勞動遮風擋雨的用具。1958年修惠女水庫時,有人率先在斗笠上加上黃漆,原本斗笠只刷上桐油防損,這一創舉很快被流行起來。

崇武、山霞斗笠

崇武、山霞惠女戴的斗笠裝飾風格豔麗、獨特。斗笠原本只是普通的防雨、防曬工具,透過她們靈巧的雙手改成具有現代風格的裝飾頭飾。

02

服裝造型及特徵

源自於以海為生,以海為場

由於惠女所在的環境都是以海為生,以海為場,根據勞動方式的需要,她們一直是穿褲不穿裙,也反映了其區域的風俗習慣,風俗是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動方式,不僅產生於群體,也靠著這些群體的力量維持和傳承。

小岞、淨峰惠女服飾 陳志宏 攝

崇武、山霞惠女服飾 鮑友賢 攝

小岞、淨峰惠女服飾與崇武、山霞惠女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別,有句民謠“褲頭脫脫,頭頂插牛骨,腹肚黑漆漆,肚臍親(真)像土豆窟”就是對小岞、淨峰惠女穿戴的描述。

惠安女服飾是我國傳統服飾精華的一部分,在漢族女子服飾中獨樹一幟,服飾融民族、民間、地方和環境特徵為一體,是研究閩越文化傳承變遷及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貴文化遺產。

03

服裝配件與色彩

惠女閃耀在腰間的銀腰鏈

銀腰鏈和惠女“上頭”一樣,是已婚的標誌,結婚當天開始佩戴。

銀腰鏈不是由來已久,20世紀30年代後才開始流行銀褲鏈,最初它是男人的腰帶,相傳惠安在南部設定漁場,看到那裡漁民扎銀腰鏈,於是賺錢紮了一條帶回惠安。

50年代後,男人穿中山裝,銀褲鏈成為女人專用,由原來的一股逐漸增加到多股,一般是5-8股,多達有10股。

銀腰鍊形狀如船上的錨鏈一樣,寄託了惠安女對討海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和祝福。

“袖子上面的線一共有24條,就是二十四節氣的意思。然後這個圖案呢,就是我們的指甲蓋,告訴我們要靠雙手去勞動,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創造。”

只是在過去,創造幸福是件極為艱苦的事,因為男人出海打魚,為了撐起家庭,惠女要做很重的苦力活,也習慣於把自己放在家庭的最後一位,她們靦腆、內斂,甚至有點不自信。

但是,如今惠女創造幸福的方式可不一樣了,她們會利用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去創造幸福,“自我、自由、自信”成為了她們身上新的標籤。

而在惠女看來,創造幸福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啊。

編輯 | 楊鎮堂

責編 | 陳秋紅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莫言:《亮劍》和《紅高粱》誰是主流?請別拿諾貝爾獎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