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圖片

德尼•狄德羅,法國啟蒙思想家、戲劇家、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狄德羅並不甘願做自然的追隨者,所以他又認為藝術真實既不應違背自然真實,又不等於自然真實,藝術真實必須符合藝術家的理想,符合他所虛構的關係。

而在藝術美的現實和理想2個方面,他又更重視理想。在狄德羅眼中,藝術美是“模仿的美”。他主張藝術效法自然,反對仿古,反對墨守陳規,提倡開拓創新,藝術應該反映現實生活,給人們的心靈帶來啟發和震動。古典主義的框架和主觀主義的美學思想,是狄德羅所反對的。

小說主人公拉摩的侄兒,是一個聰明睿智、涉獵廣博的音樂家。他對於音樂、戲劇、文學頗有造詣,對於政治、道德、教育、社會等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在社會這個紛繁複雜大環境的影響下,拉摩的侄兒逐漸變得好吃懶做,成了一個窮困潦倒、居無定所的流浪漢。

為了生活下去,拉摩的侄兒漸漸忘記了自己的原則、信念,逐漸墮落、沉淪下去,甚至不惜做一些違背道德倫理的壞事。作為大人先生家裡的食客,拉摩的侄兒成為了寄人籬下的食客。為了得到富貴人家的青睞,拉摩的侄兒不惜卑躬屈膝、諂媚逢迎。

發覺自己的變化後,拉摩的侄兒內心感到十分痛苦。他既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卑鄙下流,同時又對自己的退讓妥協無能無力、無可奈何。一種激烈的矛盾折磨著他,一份無言的痛苦纏繞著他,讓他成為了一個既可恨又可憐的人!

狄德羅透過“我”和拉摩的侄兒的交流,談到了人的生活要有理性、有道德、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等問題。小說藉助拉摩的侄兒的話語,對封建專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不合理的關係進行了揭示,同時也對於社會中資本家與僱傭者的關係、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等進行了分析,展現了個體在社會飛速變革的大浪潮中思想和心靈所遭受的惶惑與欣喜。

拉摩的侄兒這一形象,無疑成為了狄德羅所塑造的一個鮮活生動、個性十足的典型人物形象。透過主人公拉摩的侄兒從“有信仰的上進者”到“無所求的墮落者”的轉變,作者入木三分地展現了人的性格成長存在著巨大的可塑性,同時也表明環境對人精神世界構建所造成的不可逆影響。

概括起來,拉摩的侄兒既善於知人論事、滿口箴言警句、耽於浪漫幻想、沉迷物慾享受,又曲意逢迎、放蕩不羈、妄自菲薄、自欺欺人。這位具有複雜心理形象的主人公,在世界文學展覽館的“二重人格”人物櫥窗中佔有關鍵的位置。

具體來分析可以發現,拉摩的侄兒有一個明顯的個性特點,那就是極端利己主義。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自己能夠從中得利,那就毫不猶豫地去做,絲毫不顧及道德法理,這就是拉摩的侄兒所信奉的“哲學”。當這種利己主義被無限放大的時候,拉摩的侄兒便成了見風使舵、兩面三刀的墮落者。他心中不再有所約束,而是為所欲為。

藉助上述狀況,作者呼籲人們注意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人的巨大轉變是由點點滴滴的小事所積累起來的。華麗的服飾、甘美的食物、奢豪的住宅、顯赫的聲望,都有可能引誘一個正直之士走上歧途,並拋卻了高尚的道德和高潔的品行。而對自我有嚴格要求的人們,尤其要警惕社會中來自各個方面的打擊和誘惑,從思想上提高警惕,以免成為連自己都討厭的偽君子。

《拉摩的侄兒》整部小說揭露性很強,幾乎全部用對話寫成,結構緊湊、情節曲折,人物個性鮮明、主題明確集中,這無一不顯示出作者精準的語言概括能力和高超嫻熟的寫作技巧。馬克思稱《拉摩的侄兒》為“無與倫比的作品”,恩格斯稱之為“辯證法的傑作”,由此可見這部作品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和突出特色。

3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宋穆公以為道德的出發點,結局卻害了與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