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四時氣候不同。春季氣候轉暖萬物開始復甦,待到百花盛開時景色最是宜人;秋季溫度漸降,萬物開始凋敝,人們在豐收的同時也開始迎接新一輪的生命輪迴;冬季嚴寒,那肅殺的寒風更是讓人想要裹緊厚厚的冬衣,一直待在溫暖的火爐旁……

同春秋兩季相比,夏季和冬季猶如兩個極端,夏季的高溫令人熱不可耐,冬季的嚴寒則讓人感到冰冷刺骨。但就算如此,寒冬還可以增添衣服,唯有這炎炎夏日卻顯得有些酷熱難當,今天的我們還可以坐在空調房裡,與酷熱一較高下,那麼,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又有哪些消暑巧計呢?

一、冷飲消暑法:北人藏冰天奪之,卻與南人銷暑氣

六月初六日,是護國顯應王崔府君的生辰,對於宋朝人而言,這一天格外重要。到時,各地的顯應廟都會提前做好準備,以供香客們炷香祈福。

崔府君的生辰處在一個很巧妙的日子,六月的天氣雖然已經開始逐漸升溫,但卻恰好在人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所以,對於不少生活在城市裡的人而言,祭祀崔府君的同時,還可以逛逛廟會、遊船,就當做酷暑來臨前,最後的“休閒時光”。

有詩云:

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當然,既然是以“避暑之遊”為支線的廟會,各種“清涼”的消暑活動自然是不可缺少了。宋人筆記《武林舊事》記載:“六月六日,顯應觀崔府君誕辰,自東都時廟食已盛。是日都人士女,駢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為避暑之遊。時物則新荔枝、軍庭李二果產閩,奉化項裡之楊梅,聚景園之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漬昌元梅,木瓜豆兒……”

瞧瞧這配置,簡直就是宋代版的水果主題美食派對,光看著描述就能讓人想象到當時的盛景了,但這才剛剛開始,更精彩的還在後頭呢。

冰箱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誕生對於人類而言,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我們能夠在夏天,吃到美味可口的冷飲,它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不過,冰箱雖然才誕生一百來年,但是古人夏季吃冰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的周朝了。《周禮》中便記載了,周成王每年讓凌人在冬季採冰,儲存在地窖好等來年天氣炎熱再使用的事蹟。

甚至於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冰箱”——冰鑑。

只是與我們現在的冰箱不同的是,冰鑑本身並不製冷,它是透過將冰塊放置在木頭或者青銅製成的箱子裡,然後藉著冰塊散發的冷氣達到冰鎮食物、使室內涼爽的目的。

換言之,古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透過在冬天儲存冰塊的方式,做到了在夏天吃到冰飲的奇蹟。

不過,對於生活在南方的朋友而言,即便想用地窖儲存冰,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大部分南方地區的氣候都不符合結冰的要求,縱然南方的朋友有心儲冰,奈何水不結冰也是很讓人糾結的一件事。

這時,就催生出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生意:北方的朋友在冬季挖冰塊,然後賣給南方的朋友,那時候賣冰利潤極高,往往只要找到銷售渠道,一窖冰就足夠養活一家人了。

後唐古書《雲仙雜記》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

正因為冰塊金貴,崔府君的生辰這天,就會有一些富商專門組織好僕人,來散發暑藥冰水給來往的遊客,以期積攢一些功德,引得崔府君的注目。

一些有生意經的小販也早早看好了商機,他們當街列好桌椅板凳,再立上一把青布傘,便開始叫賣:“來一來,看一看了,木瓜汁、皂兒水、甘豆糖、綠豆水、白醪涼水、水木瓜、冰雪小元子、涼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

冰雪小元子的做法有點類似福建的“四果湯”,它的原材料包括糯米粉、豆子、砂糖、蜂蜜和冰塊,做的時候首先就要將豆子碾成粉,然後和糯米粉、砂糖拌勻,接下來再將其捏成丸子,下沸水稍微煮一下定型,這樣“小元子”就算做好了。

倘若有客人中意冰雪小元子,店家便會備上一碗“小元子”,最後再往裡面加入些許蜂蜜和冰塊,如此,一碗甘甜清涼的冰雪小元子就算做好了。這樣一碗美味可口的冰飲下肚,那滋味怎一個美字了得。

能夠擺在街道上售賣,足可見得,夏季吃冰飲,在宋代已經成為一種全民追求的潮流。

看過了民間的冰飲,咱們再來看一看朝堂上的飲冰習俗。

宋代的採冰、儲冰事宜,由皇城司、光祿寺和司農寺的官員負責,每年的十二月到明年的二月,相關官員會組織人開採約五萬段左右的冰塊以待夏季使用。(史料記載宋朝每年約消耗三萬八千三百段冰,為了防備儲存過程中的損耗,往往要多開採百分之四十的量,每段大約100斤)。

這些冰塊除了皇帝自己家人使用外,還會分給朝堂上的官員和守衛宮殿的侍衛一部分,以彰顯皇恩浩蕩:“自初伏日賜學士冰一月,每日半擔。”

興許是冰飲實在太好吃了,《宋史》裡還記載了一則宋孝宗因為飲冰水過多,導致鬧肚子的趣聞。

有一次,宋孝宗和禮部侍郎施師點聊天時說道:“朕前陣子飲冰水過多了,忽然就鬧肚子了,幸好沒過多久就平復了。”

施師點聞言沉默了,他斟酌了一下語言勸言到:“自古人君當無事時,快意所為,忽其所當戒,其後未有不悔者。”

誠如施師點所言,冰飲一時爽,還是要注意適量飲用為好呢,否則還會有鬧肚子的風險。

器物消暑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聊過了各式冰飲美食,接下來咱們再來看一看古人的消暑三寶:衣著、住房和器物。

提到消暑的衣服,今天的我們有裙子、短袖,而在古代,也有各種有創意的消暑服飾。《韓非子·五蠹》裡說,堯“冬日麑裘,夏日葛布”,這裡談到的葛製成的衣服就是古人常見的消暑神器。

除了麻、葛外,芭蕉芯做成的“焦布”衣和蠶絲做成的紗衣,也是古人所鍾情的消暑服飾。《金瓶梅》第二十七回中就提到,西門慶在花園中翡翠軒捲棚內避暑時,“只見潘金蓮和李瓶兒家常都是白銀條紗衫兒,密合色紗挑線縷金拖泥裙子。李瓶兒是大紅焦布比甲,金蓮是銀紅比甲”。另外,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過一件“素紗襌衣”,這件素紗衣輕柔透亮,整體分量僅49克,若是在家中穿上這樣的素紗衣,那一定是相當清爽的了。

不過素紗衣雖好,但是一件清涼的衣服能夠帶來的涼意終究是有限的,古人消暑神器中的王者還是要屬——消暑房。

消暑房,又名涼屋,它堪稱古代版的空調屋。

古代的文人雅士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尋一處山清水秀之地修一處宅院,即便是那些不願遠離廟堂的人往往也會在繁華的城鎮裡修一處有水有樹的小園林,來彰顯自己的格調。另外,這樣的住處除了風景優美外,還可以起到電視劇裡常見的避暑山莊的效果。

文人雅士們為了追求意境,他們在佈置園林時,長松修竹、清荷水池自不必說,有條件的話,他們還會在庭院中種上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等各式各樣的花朵。等到夏天到來的時候,庭院中修竹濃翠蔽日,魚兒在清荷間快樂嬉戲,這時,主人家在庭院的樹蔭下搭上一把涼椅,手裡拿上一把竹扇,輕輕一揮,清風徐來,風中還夾雜著各式花朵的芬芳,豈不快哉?

倘若累了,想要進內屋歇息,空調屋一定能讓你滿意。

古代的空調屋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藉助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一些特殊的區域修建房屋,例如在井上修一棟屋子,夏天的時候藉助井口散發的涼氣來控制屋內的室溫。

另一種就是利用冷水迴圈的方法,將水引上屋頂,任其沿屋簷而下,形成水簾,達到給室內降溫的目的。還可以在屋子周圍修建依靠水力轉動的風扇,當風扇把水激成水霧吹進殿內時,也可以達到消暑的目的。

躺在清涼的空調屋裡,枕著冰涼的瓷枕,身下是竹子編成的涼蓆,真應了李清照那句“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炎炎夏日,這樣冰爽清涼的生活實在是不要太爽了。

唐宋時期,江南一帶,還流行著一種特殊的消暑器物——竹夫人

竹夫人長三四尺,外形如同大號的橢圓枕頭,裡面是空心的,外表有很多通風散熱的圓孔,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抱著它睡覺,可以起到一定程度降溫的目的,蘇軾先生有詩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

由此可見,古人在消暑這件事上構思的奇巧淫技,可是相當有料的。

賞景靜心消暑法: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小的時候,時常埋怨夏天過於炎熱,這時,就常聽老人講:心靜自然涼。

宋代詩人溫革也曾說過“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因此,我便記住了消暑的一大秘訣就在於“心靜”二字。

那麼,何以“心靜”呢?

宋代磁州窯出產的某款瓷枕上,有一副《攜琴訪友》圖,圖中風和日麗,一名古人正揹著古琴跋山涉水去尋訪自己的友人,他的臉上洋溢著淡然而期待的笑容,一點也沒有因為路途險遠而產生的疲憊、煩惱之感,於他而言只要能和友人把琴言歡就是人世間最美的事了,路遠、天熱這樣的小事何足道哉呢?

這便算得上是“心靜”了。某種程度上,這位訪友的古人也算得上“心外無物”的心靜狀態了。

當然,心靜並不是非要做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心安寧下來,不為雜事所擾也算得上心靜了。

例如古代雅士中流行的一種“留宿湖心”的賞景法,便是這種靜心消暑法的典範:

約上三五好友,尋一閒暇之日,不談工作,只是純粹的登船遊湖。豔陽高照時,大家在柳蔭下垂釣閒玩,等到“月上柳梢頭”時,大家一邊吃著捕撈起來的魚兒把酒言歡,一邊靜靜欣賞著月光潑灑在湖面上的美麗景象。

倘若喝醉了,涼蓆往船上一鋪,就當做是床直接躺上去,當湖面上的微風輕輕吹拂在身上時,睜開眼,就是滿天星斗,那場面,豈不快哉?

2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文化漫談」吃軟飯的李白,私生活有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