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神仙都各司其職,每一位都有一個自己負責的專案。織女負責的就是女子相關的美貌和靈巧。於是,在七夕節這一天,女子會在案桌上擺滿瓜果、鮮花、胭脂和香粉等,同時將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如同仙女下凡一般,虔誠地在月下秉燭焚香,祈求織女能夠幫助自己達成心願。
許願的儀式結束後,案桌上胭脂水粉等化妝品會分成兩份,一半扔到房子上,獻給織女使用,另一半則是留給大家,因為在古代女子的心中,深信與織女共同享用化妝品,能夠讓自己永葆青春和美貌。
一些未成齡的小女孩會按照老人們的傳說,頭頂紅布,然後蹲坐在葡萄架上,聽牛郎和織女在一起說悄悄話。
除此之外,七夕還會進行一些女工技藝相關的遊戲和比賽,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丟針兒”遊戲,又叫“丟巧針”或“丟針影”。參與者會在農曆七月初六的晚上,放一碗水在花下,等到初七中午,再將平日縫衣或繡花用的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
然後透過觀察水下的“針影”還看誰更受織女“眷顧”。如果水下有花朵、鳥獸、雲彩的影,或影細直如針形,便是“巧”的象徵,被稱作是“乞得巧”。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了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用這根針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
如果水下的影既粗又糙,或彎曲不成形,就表示丟針的女孩手藝比較笨拙,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杵,繡不出花來。
關於“丟針兒”的小遊戲,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就有所記載:“燕都女子,七日,以碗水曝日中,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
清宮之中,雖然四四方方不比宮外自由。但在儀式感這塊,卻從來沒有輸過。宮裡過七夕,也是一個又一個的小遊戲比拼著,大家表面可能一團和氣,誰知道心裡是不是在暗暗的較著勁。
“丟針兒”就是一個主子和宮女都十分熱衷的比賽。在《宮女談往錄》一書中就有生動的記載:七月初六以前,小太監就要準備好碗,宮裡專門備有青瓷盅形深斗的水碗,每個碗還配有一個小磁碟,是一整套的玩具。初六中午就要開始曬水了,碗裡一點油是不帶的,只要清水,一點沉澱的東西不許有。
碗要放在廊簷下,太陽能照到的地方,又不能沾塵土。小太監們為了把水曬出一層皮來,要護著小碗兢兢業業地輪流看守,一直到初七的中午。
到了初七的偏晌午,水面早就起了皮,選好針孔大的繡花針,玩一種叫做丟針影的遊戲。這種遊戲是閨門特有的,主子奴才可以一起玩。
慈禧太后雖然不親自參與乞巧活動,可底下的宮女們要保佑老太后的眼睛年老不花,選一位機靈經過訓練的宮女將一根繡花針輕輕地放在水面上,針要南北向,針尖向北,針孔向南,讓太陽從針孔中射過去,叫做紅日穿窗,預祝太后年老眼明,萬壽無疆。
而宮女們所投在碗裡的針,有的影子像個梭,是織女把梭借給你,將來你巧,能織布;有的針影一頭粗一頭細,說這是砧子上的杵,將來洗衣服乾淨,是個利索人;也有的像原來的針影,這是織女給你的繡花針,讓你能扎會繡;也有的針影像枝筆,這是織女讓你描龍畫鳳。
最不好是針影兩頭粗中間細,這叫棒槌,說是織女嫌你笨。每每到此,都會逗得太后抿著嘴笑,也有一些人粗心人,丟下針去,沒有放平,根本沒漂浮在水面上而沉了底,那就是織女跟你無緣。
“丟針兒”過後,到了晚上大家還會在一起就著微弱的月光,比賽穿針,難度可想而知。可以說七夕的這些遊戲比賽,更像是女工技藝的大比拼,是一場女子之間的較量,堪稱女工“奧運”。
看到最後,有沒有很想嘗試一下“丟針兒”遊戲,看看自己的針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