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天七夕,正是傳統的“東方情人節”

情人節,顧名思義,是和情人過吧?

巧了,最初的“東方情人節”,還真的是和情人過的,而且,還受法律保護。

1、鵲橋相會,為何一年一次?

傳說,織女是天帝和王母娘娘的孫女,秀外慧中。一天,織女和仙女們在銀河沐浴,剛好牛郎在銀河邊放牛。原來,牛郎是個孤兒,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當時天地相連,牛郎家距銀河不過咫尺之遙。這日放牛時,老牛忽然開口說話,讓牛郎偷偷把織女的衣服給藏起來。結果,織女找不到衣服,回不了天庭,最後留在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妻

牛郎織女在一起,男耕女織,其樂融融,還生了一雙兒女,真是幸福美滿。不料,天帝聽說此事,大怒,派天神下凡,將織女捉拿歸去。牛郎與一雙兒女正無可奈何之際,老牛說話了,讓牛郎在它死後剝下牛皮、穿在身上,即可登天。牛郎照做了,和兒女一起登天追趕織女,眼看著就要追上織女了,就在這時,可惡的王母娘娘拿下頭上的金簪,在空中一劃,頓時就是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

牛郎與兒女,面對這條天河,只有仰天長嘆,悲泣哀號。他們哭聲震天,誠可感人,最終讓天帝也為之觸動,同意牛郎織女可以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於鵲橋相會……

記載這個故事的《中國神話大詞典》

這個版本,是現在牛郎織女故事裡最常見的,情節生動而完整——不過,再成熟的故事,也會留下一些歷史的影子。

故事的結尾處,為什麼牛郎織女,每年只有一次相會呢?

而且,牛郎織女相會在天上的鵲橋,那可是公共場合啊,誰都可以看到,難道他們不要隱私嗎?

其實,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藏在婚姻制度的歷史之中。

記述這個故事的學者——袁珂(1916-2001)

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婚姻的概念,當時的人們,看到喜歡的異性就會任意結合,到了第二天,就“一別兩寬,各生歡喜”,誰也不欠誰的。至於,結合的過程中如果有了孩子,那就歸女方——畢竟,伴侶天天換,誰也不清楚孩子他爹是誰啊。

當然,當時的原始人也是有底線的:不碰近親。而這樣一種異性之間任意結合的形式,被人類學家稱為“群婚制”

“群婚制”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有一天,有人站出來說,“我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我不想他將來只有媽媽沒有爸爸!”

於是,歷史就開始向“對偶婚”轉變,最後演變成今天我們熟悉的一夫一妻制

“群婚制”時代完全沒有的東西

牛郎織女的故事出現時,顯然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對偶婚”也已經全面取代了“群婚制”。所以,故事裡的牛郎織女,不再像原始人那樣隨意更換伴侶,而是生活在一起,男耕女織,生兒育女。

不過,故事裡的牛郎織女,因為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分開了(被迫離婚),分開之後,卻還能夠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這就有點意思了。

平時,大家嚴格遵守對偶婚的規範,可到了每年特別的日子裡,咱們繼續“群婚制”時期的傳統,百無禁忌,去“鵲橋相會”(還是公開的)——這,似乎就是人們潛意識裡,對“群婚制”的一種集體記憶了……

“群婚制”的時代,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在今天的中國,依然保留著一些痕跡。最著名的,便是瀘沽湖畔的摩梭人

摩梭人“走婚”的習俗,隨著媒體的宣傳,早已為大眾所熟知,而他們居住的地方,也因此被稱為“女兒國”。摩梭人的“走婚”,後代只知母親、不知父親,便是母系社會“群婚制”的縮影

對於摩梭人來說,既然還在“走婚”,自然就不會去懷念“群婚制”,也不會傳揚暗帶“群婚制”元素的七夕節了……

但是,深受中原文化薰陶的我們,早早地進入了“對偶婚”的時代,那種對“群婚制”的記憶(以及懷念),怎麼能到處亂說呢?沒辦法,只能把小心思藏在牛郎織女的故事裡了。

摩梭人的家鄉——瀘沽湖

我們可以看到,在牛郎織女故事的背後,隱藏著“群婚制”的集體記憶——換句話說,最初過七夕節的,可能都是已經結婚的人,他們受不了“對偶婚”的束縛,每年規定一個時間,出來放縱一下,尋找“群婚制”的記憶……

2、為七夕節尋找代言人

七夕節是一個優雅的節日,當然不能停留在“群婚制”的記憶上,所以,古人早就想到,要給這個節日尋找形象代言人

《詩經•小雅•大東》裡有一段詩: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作者仰望星空的時候,看到天上的銀河,隨即感慨道:銀河邊的織女(星)啊,你整天在那兒織布,怎麼啥都沒織出來呢?還有河對岸的牽牛(星),你這老牛咋從來不拉車負重幹活呢?

你看,周朝時,大家已經找到了天上的牽牛、織女,只不過,還沒有正式把他們當成代言人。

星空中的牽牛星與織女星

到了漢代,《古詩十九首》裡收錄的一首牽牛、織女詩,更是廣為人知: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就和《詩經•小雅•大東》完全不同了。《詩經》中還一直在吐槽牽牛、織女的“摸魚”行為,到了東漢的《古詩十九首》裡,就有了憐惜之情與哀婉之意。

從這首詩裡,我們彷彿看到,夜空中有一對戀人,一個在銀河的這一頭,一個在銀河的那一頭,兩人相隔一條河,相見卻不得相守……

黃梅戲《牛郎織女》中的織女(嚴鳳英飾)

到了晉代,周處的《風土記》裡載:

七月七日……散香粉於河鼓(即牽牛星)、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

好傢伙!此時的人們,已經確定牽牛、織女會在七月七日這天相會,而且,還會對著牽牛、織女兩星祈願,希望兩位保佑——只是,當時有規定,所有人都只能許一個願,多了就不靈了。

牽牛、織女,有了固定的相會時間,整個故事,就差相會前的苦情戲了。

(清)陳枚《桐蔭乞巧圖》(區域性)

苦情戲,屬於文學創作,這任務,就落到了文人的身上。北宋時期,又是一年七夕,秦觀寫了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膾炙人口,傳誦一時。在這首詞中,我們發現,牛郎織女故事的幾大元素,全都齊活了:銀河、一期一會、鵲橋,甚至連人們對於“群婚制”的懷念都寫了進去……

(五代)《唐宮乞巧圖》(區域性)

此時,七夕節已經有了自己的代言人,而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已經基本定型。但是,對於這個憂傷的故事,我們還是要問:為什麼牛郎、織女最後不能在一起呢?

3、有情人最終分手的真相

在通行的牛郎織女故事裡,兩人最終分開,是因為萬惡的封建禮教。但是,如果我們回溯史籍,就會發現,好像還有別的原因。

《太平御覽》引《緯書》載:

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未還,被驅在營室是也。”……

鬧了半天,牽牛織女最後分開,原來是這個原因啊!牛郎借錢娶妻,一直沒還錢,最後被債主天帝趕走了,自然見不到織女了……

黃梅戲《牛郎織女》,兩人分別的場景

南梁時期,殷芸《小說》也記載了一個故事: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

天帝把織女許配給牛郎(牽牛),結果兩人結婚後,幸福美滿的婚後生活,讓織女放棄了織布這門手藝,這讓天帝非常生氣。天帝很生氣,後果就是,夫妻倆隔河相對,只准每年見一次面了……

(清)任伯年《乞巧圖》(區域性)

其實,上面兩個故事,都是在講同一個道理:再純潔美好的愛情,也是需要物質基礎的。

織女不織布,牛郎欠債不還,天帝當然很生氣,牛郎受罰,也就沒那麼值得同情了……

所以,真正美好的婚姻,是建立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之上、相知相識相守到白頭的感情——

(五代)《唐宮乞巧圖》(區域性)

今日七夕,祝大家節日快樂!

過完節,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賺錢,這樣,才能避免牛郎織女的悲劇,再次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啊。

主要參考論文:

張君《七夕探源》吳天明《七夕五考》莊俊華《“七夕”風俗談》蕭放《七夕節俗的文化變遷》屈有德《牛郎、織女與七夕乞巧》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七夕應該乾點啥?吃點啥?學學古人的過節方式,別讓女朋友問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