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俗話說“七月半”。在民間,七月半既是初秋時節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日子,也是祭祀先祖、追懷先人的傳統節日。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在我出生的小小村落裡,工廠早已取代了農田,因此,關於在這一天慶賀作物豐收的喜悅並不曾有所體會。相反,故鄉中元節祭祀的習俗卻是讓我記憶猶新。

相傳七月半是地官誕辰,也是赦罪之日,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先祖也可在這一日回家探望子孫。每逢農曆七月,七夕乞巧才剛過,家家戶戶便開始買起了黃紙、蠟燭之類的供奉之物,茶餘飯後之時,窸窸窣窣的疊紙聲也取代了麻將聲、閒聊聲。疊紙也是有學問的,九張一疊、十字交叉,講究一些的人家還會在黃表紙上用模具打上外圓內方的孔印,除了常規紙錢外,還會額外疊上一些金元寶,似乎這樣才算是體面。如果說疊紙是女眷們乾的活,寫包袱此類事則一般是男士才有的權利。別看這小小包袱,講究還真不少,字是黑色毛筆字,糊是現熬的漿糊糊。關於包袱的講究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包袱的正面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先祖的稱謂、子孫的落款那都是規矩的,背面還得有一個大大的“封”字,這就相當於郵戳了,沒有的話,那邊收不著。燒包袱一般在大門外,畫上一個留有小口的圈,說是不留“門”祖宗可進不來。燒的時候切不可隨意翻動,據說翻多了,錢散了,祖宗可用不了。說到此,還想起這麼個笑話:說是某個人在燒紙時,才一點著,風都吹了,此人急忙道,別搶,都有!都有!

“放河燈”也是中元節的傳統儀式,據說是為了普渡水中亡魂。我家住在長江邊上,中元節這傍晚,村裡的婦女們就會組織去江邊放河燈。然而這一活動小孩子通常是不被允許參加的,但是,往往越是不被允許的越是容易激發好奇,奈何也只能從儀式結束後母親帶回來的糖果、糕餅中窺見一二。在我的想象裡,這個儀式肯定是浪漫的,江面上,五彩的蓮花船在晚風中隨波逐流;小船裡,點點燭火在夜色裡瑩瑩耀動;堤岸上香火幽幽人聲攢動......這些景象如何才能教一個小女孩不心馳神往?苦苦哀求許久,奶奶總算是同意帶著我一起去,然而這也確實是另一番景象。下午五點不到,太陽還尚未下山,奶奶便準備好了一切,挎著小竹籃來喊我。到了江邊上,現場確是人聲鼎沸,岸上各生產隊的供桌依次排開,香火、蠟燭、糖果、糕點也是滿滿當當。往江面望去,卻是實在讓我大跌眼鏡:五彩紙糊的也不一定是“蓮花船”,按照這工藝,點多也只能算是“託”,更有甚者,也只是將五彩紙往一次性碗上一粘便也算是完成了任務;這些“工藝品”上卻也是託著蠟燭,然而在滾滾江流中顫顫巍巍走不了幾步,一個浪花便也覆沒了,與我想象中的浪漫不說相去甚遠,簡直毫無關係!放完河燈,去各自生產隊的供桌前領點貢品,儀式也算是正式結束了。小小的我,迎著落日的餘暉,在甜甜的貢糖裡品出了淡淡的憂傷......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城市生活,各種傳統習俗也隨之不斷簡化。90後的我們也是在父輩的操持下才得以感受一二,但作為當代的我們又能傳承下來多少?古往今來,祭祀先祖只是一種緬懷形式,更重要是在各種儀式背後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仁、孝、敬、畏的精神,吾輩理當為之傳承!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顧海燕:盛夏且擁一枝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