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年代約公元前2750-公元前1890年,因1936年在浙江餘杭良渚鎮首次發現而得名,主要分佈於錢塘江以北地區和太湖地區,在錢塘江以南的寧紹平原及舟山等地、南京寧鎮地區、鹽城、泰州也有發現。

良渚文化是在“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各項手工業如製陶、制玉、紡織業等也跟著興旺起來,良渚文化時期製陶手工業已形成專業性的手工業作坊。

良渚文化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細砂的灰黑陶、泥質灰胎黑皮陶和夾砂紅褐陶等為主。早期以泥質灰陶居多,晚期則以泥質灰胎黑衣陶最為盛行。

良渚文化陶罐

從使用型別來看,良渚文化陶器包括炊具、盛貯用具、食具、酒具和水具等幾大類。炊具有鼎、甑等,盛貯用具包括雙鼻壺、貫耳壺、盆、盤、缽、罐、尊、簋、缸、甕等,食具則主要指豆類,酒具和水具包括過濾器、鬻、杯、寬把帶流罐形壺、杯形壺等。

藏品歷經無窮歲月的洗禮,歷史沉澱豐富,過渡性自然,歷史價值深厚。陶是火與土的藝術,是人類學會用火後第一次使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成果。陶器既是一種實用器皿,又是一種藝術品,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及生產工藝。

從陶瓷科學與燒造工藝上看,紅陶——彩陶——黑陶、灰陶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反映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燒造技術是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它們各自代表了三個不同發展階段陶器燒造水平。紅陶是在氧化焰中燒成的,彩陶是紅陶的繼續發展,黑陶、灰陶是在還原焰中燒成的。從氧化焰到還原焰是燒陶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良渚文化黑陶高柄蓋罐,上海青浦出土

良渚文化陶器除器表磨光外,紋飾有弦紋、劃紋、籃紋、繩紋、波浪紋、錐刺紋、附加堆紋、鏤孔等。鏤孔較為常見,主要見於豆柄上面,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弧形、三角形等多種形式。良渚文化還發現有一些彩陶、彩繪陶與朱繪黑陶。彩陶表面施加一層粉紅色陶衣,繪以紅褐色弦紋、雲紋或黑褐色斜方格紋。彩繪陶有黃底紅彩和黑底金黃彩兩種。朱繪黑陶曾在良渚遺址有所發現。

良渚文化陶罐設計簡約大氣,古樸典雅,色澤自然,紋飾深淺適度,輪廓清晰程度較好,品相完好,工藝精湛,是匠師匠心獨運之佳作,輾轉無窮歲月留存至今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是現今人們研究該歷史時期的重要實物憑證,有著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投資收藏價值,意義深遠!

4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七點文化|七點8月讀書分享會,初秋陽光好,正是讀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