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等等等,古代把每個季節分為孟月、仲月、季月三個月,農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稱之為“仲秋”,而農曆八月十五又正好在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就又被稱為“中秋”。
在中國現代民間的傳統節日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 。
中秋節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20年1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釋出,今年的中秋節9月19日至21日放假調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除了享受中秋美食之外,還有美麗的故事傳頌,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
在《禮記》中記載“秋暮夕月”,即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各地的中秋風俗
每一個地區度過節日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要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相傳當時為了推翻元朝,在月餅餡兒裡藏著信書,來往交流戰事。
廣東潮汕則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中間為空,為了能夠投放燃料使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
在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以有遊玩兒月橋者為最。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以共睹玉兔為樂,所以便有了“玩月橋”。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著繪有月宮景色的紗絹。還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則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將瓦罐燒紅,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用磚瓦堆一中空的寶塔。塔上掛上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擺一桌子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到了晚上裡外都點上蠟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用稻草紮成辮子形狀,浸水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掛在門口來慶祝中秋。也有孩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在團圓佳節日寄相思之情。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則會吃一種叫“麥箭”的食物。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遼寧省則有午間吃餃子、夜晚吃月餅這一習俗。除了猜燈謎、逛花會、寫燈謎之外,還會有扭秧歌、趕大集為表示慶祝中秋佳節的到來。
中秋時當地飛蟹則已經成熟,各家各戶也會在晚餐上準備一道清蒸飛蟹,配上精心調製好蒜汁,一家人為做一桌,嘻嘻哈哈的品嚐這團員的喜悅。
北京兔爺是北京老傳統玩具,它最早出現在明末,用來祭月,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兔兒爺,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天津有獨具特色的中秋習俗。每到中秋節,媽媽都會讓孩子穿兔鞋,戴兔帽。所謂兔鞋就是將童鞋的鞋幫縫製成兔子形狀,繡上紅色的兔子眼睛,縫綴兩隻長長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賞月時,天津人還要給嬰幼兒戴上豎著兩隻長耳朵的兔帽,寓意驅邪祈福、健康長壽。
看完各地的中秋習俗真是大開眼界。不論是什麼樣的形式紀念傳統節日,都表達出了當地人對中秋節的濃濃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