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宣告新年到來的春節、祭祀先祖的清明節、感恩敬老的重陽節,多種多樣的節日儘管有著各自的主題,但無一例外都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寄託了人們內心美好的願景。

在如此眾多的節日當中,中秋節尤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晚上,人們往往會團聚在一起賞月觀桂花、飲酒吃月餅。顧名思義,中秋節就是位於農曆秋季正當中的節日,這一天秋高氣爽、圓月皎潔,大文豪蘇軾正是在這樣的場景下創作了著名的《水調歌頭》。那麼,中秋節最早是出現在什麼時候,古人又是如何過節的呢?

其實,中秋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天象崇拜。對於每天夜裡都高高掛在天穹上釋放光芒,且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盈缺的月亮,原始人類感到十分奇異,對月亮的崇拜也由此產生。根據考證,中秋節誕生前,華夏大地上的先民們往往在秋分這一節氣時祭祀月亮,又稱“祭月節”,後來才改到了八月月亮最圓滿的十五日。直到漢代,“中秋”這一名稱才出現在文獻當中,中秋節也逐漸得以流傳和普及。

兩千年前的人們慶賀中秋的方式與如今可謂大不相同,當時的人們儘管也同今天一樣欣賞明月,但互相贈送的禮物並非精美可口的月餅,而是裘皮。畢竟在中秋之後氣溫會越來越低,而在沒有棉衣的當時,裘皮已經屬於相當實用的禦寒衣物了。除此之外,漢朝人也會在中秋節孝敬老人,這或許也和天氣漸涼,老人日常生活更加不易有關。

到了宋朝,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中秋節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且根據蘇軾詩中“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描述來看,如今流行的月餅或許也是在那時大致定型的。另一方面,記錄都城汴梁市井生活的《東京夢華錄》也記載道:“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透過這段記載,我們不但可以瞭解到當時汴京人是如何慶賀中秋的,還能感受到經濟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多麼豐富多彩。眾所周知,月球的吸引力會導致地球上的潮汐,而農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便是大潮容易發生的時間。因此,浙江一帶的人們在中秋節除了賞月外,還會把觀潮作為節日的重點專案。

進入明清兩代,我國封建統治達到巔峰,而市民文化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得益於演義小說的繁榮,許多如今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得以廣泛傳播,人們對月亮的想象也愈發豐富。另外,此時的人們對於過節也逐漸有了一定的規範。

舉例來說,為了和天上圓圓的明月遙相呼應,賞月時所食用的月餅、瓜果都以圓形為最佳。明代學者陸啟泓在《北京歲華記》中描寫當時人們過節的盛況道:“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相比於《東京夢華錄》中宋朝人的過節方式,明朝人似乎更加重視中秋節最初的祭祀內容,這或許是對最初“祭月節”的一種致敬。

同樣記錄明代北京人過中秋節場面的還有《帝京景物略》,書中寫道:“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這段描述當中一個重要的資訊便是當時的人們又將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如今中秋節講究團團圓圓,或許正是從明代延續下來的傳統。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當中地位較高的一個,中秋節最早起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活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秋節的名稱、日期、內容等都逐漸得到了確立,它也從一個原始的祭祀活動成為了象徵團圓的盛大節日。正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當中秋夜晚皎潔的明月升起,團圓便成為了海內外華人共同的希冀,這種無形的紐帶也正是中秋節對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

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傳統節日新玩法,中秋非遺潮體驗—萌萌繪兔爺、香草制燈籠、福包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