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快到了,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歷史悠久,它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定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透過月之圓來寓意人之團圓,是舉家團圓,思念親人的節日。
八月十五正是秋季正中間的一天,故起名為中秋,這時正是莊稼成熟,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從古至今,人們在這一天團聚,既是為了闔家團圓,也是為了分享和慶祝秋季豐收的成果。古代的時候,中秋節的慶祝方式有很多,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非常熱鬧,民間也會組織一些傳統的活動,比如賞花燈,祭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等。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至今很多習俗已經失傳,傳統的中秋節要“吃3食做5事”,下面一起來看看有哪些。
吃“3食”之月餅
月餅是家喻戶曉的中秋美食,傳統的月餅是用麵皮包裹著餡料,然後製作成精美的圖案和形狀,月餅的種類有很多,從南至北有港式、廣式、滇式、瓊式、蘇式等等,不同的月餅做法略有不同,廣式月餅是大多數人常吃的一種,用糖漿和麵製成麵皮,餡料有五仁、豆沙、棗泥、蛋黃、蓮蓉等等。除了傳統的月餅種類,最近幾年人們還將中西糕點製作方法結合到了月餅製作中,例如冰皮月餅,法式月餅,桃山皮月餅,流心月餅等等,市面上月餅種類五花八門。價格也是幾十、幾百到幾千的都有,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理性挑選,選擇喜歡的口味就可以。月餅形狀似滿月,在中秋這天吃月餅,也是為了討一個團圓和美滿的好彩頭。
吃“3食”之芋頭
中秋吃芋頭是古代農民流傳下來的習俗,中秋正是農作物豐收的季節,八月十五也是土地神的生日,為了求土地神保佑今年收成好,農民們就拿出整個芋頭蒸熟後裝在盤子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秋季正是吃芋頭的季節,人們一般會在中秋這天把芋頭蒸熟,用來蘸糖吃,口感又香又糯,十分美味。
吃“3食”之桂花酒
秋季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有桂花樹的地方大街小巷都能聞到桂花的香味,很多人會把樹上的桂花摘下來,洗乾淨之後放入罈子裡,加上白酒釀成桂花酒,桂花酒香味濃郁,中秋節賞月的時候,與家人話家常,吃上幾塊月餅,再配上桂花酒,幸福又甜蜜。中秋節的標配就是圓月、月餅和桂花酒。
做“5食”之拜月和賞月
古代人們在中秋這天對月神有一些“祭拜”活動,中秋節晚上,在盤子裡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將"月神"牌位朝向月亮的方向,點上紅燭,全家人一起拜祭月亮,祈求福佑。隨著時代發展,拜月活動就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的賞月,全家人團聚在一起,飲宴賞月,也是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做“5事”之玩花燈
中秋節既是賞月的節日,也是中國傳統三大燈節之一,所以玩花燈自然不可少。中秋節一般不會有元宵節那般隆重的大型燈會,但是年輕人和孩童往往會手提走馬燈到外面玩耍,或者到水邊去放河燈。孩子們很多都是自制的等,有用南瓜或者柚子雕刻成喜歡的圖案,也有用竹篾和白紙自己糊成等,裡面插上蠟燭即成。現在就比較方便了,直接買一個電池的就可以,圖案更是精美。
做“5事”之觀潮
觀潮是浙江一帶的風俗,浙江的錢塘江大潮中外聞名,也是世界自然奇觀之一。中秋觀潮的習俗,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中就有記載。“定知玉兔十分圓,化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修上鑰,夜潮流向月中看。”這是蘇軾在《八月十五看潮五絕》中描述中秋觀潮的盛景。
做“5事”之賞桂花
中秋節前後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人們往往會在中秋這天吃月餅,飲桂花酒,賞月,賞桂花等等。桂花之香,不僅有觀賞價值,也有食用價值,很多南方的婦女會採桂花回家泡茶,做桂花糕,桂花蜜等等。因此桂花也給人一種甜甜蜜蜜,生活美好的感覺。
做“5事”之玩兔兒爺
玩兔兒爺是北京一帶的傳統,流行於明代。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傳統物件,也是唯一可以拿在手裡玩得神仙。兔兒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要先對兔兒爺上供,上供之後就可以由孩童拿在手裡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