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最小的樂器,大家會想到哪個?
蒙古族、羌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朋友可能立馬能想到:
人類音樂“活化石”、世界性樂器……
口弦(又稱口絃琴)
口絃琴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古樂器,跟笙、琴等樂器一樣,頗有詩性,《詩經·小雅·鹿鳴》曰:“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這裡的“簧”就是口弦。
而現代口絃琴流行於我國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以及分佈於雲南的部分少數民族中。它還廣泛使用於亞洲、美洲 、大洋洲、歐洲,非洲的記錄則相對較少。
口弦種類很多,一般根據製作材料不同,分為金屬口弦和竹製口弦。
南方的口弦多以海竹片削制而成。有抻簧類的,也有手彈簧牙尖,以氣振簧牙發音的。我國北方的口弦,多以鐵、銅、銀等金屬製成。
口弦這麼小,是怎麼演奏發出聲音的呢?
有兩種辦法:手指撥動和抻動。
手指撥動
演奏口弦時,左手拇指和食指夾住弦柄,多片弦則使其呈扇形,將簧舌部分置於兩唇間,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來回撥動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動,便發出明亮的叮咚之音。
抻動口弦
在每個簧片的尖端繫有一條絲線,演奏時將線頭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牽線使簧片振動發音。
在一副三片弦上,往往能奏出6個不同的音。熟練的演奏者,能表達出較複雜的節奏和較多的音色,並能使每片弦發出它的純五度泛音來。
口弦聽起來聲音很小,但是一到夜晚,周圍比較安靜時,口弦的聲音就會傳得特別遠。口絃音樂,也在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口弦的演奏體現著一種濃郁的原始氣息,在竹子和嘴部面板的共鳴下,你能捕捉到一種人類剛剛駕馭物質世界的稚拙感,它沒有統一規範的演奏技巧,主要依靠演奏者的氣息吐納與口腔、胸腔、腹腔協調合作,透過撥奏力度與強弱處理產生旋律。這種演奏辦法,難就難在誰也看不見口腔內的變化,而氣流的變化, 全憑自己去悟。
現在口弦基本成為文物了,青年人很少會彈的。對於那些為數不多的傳承人來說,口弦是抒懷敘舊的器具,他們用它即興彈唱情歌、民謠、敘事長詩,也可敘說各自的曲折經歷。
這種樂器,是隻有你親歷了才能明瞭的奧妙。
來分享下你們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