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出自李忱的《吊白居易》。全詩如下: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詩中的“卿”指的是白居易。詩的開頭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 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藝術成就。“綴玉聯珠”用來形容他詩文的光彩奪目,“六十年”則指他的創作生涯之長。“詩仙”是讚美之辭, 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誰教冥路作詩仙”表現了李忱的悲傷。他說,對於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他敬重不夠、仰慕不夠, 可是這位詩仙怎麼就突然走上冥路了呢?其惋惜、悲痛之情令人動容。
接著李忱又借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與《琵琶行》來讚美他的藝術成就,進一步表達了他對白居易的敬重以及對白居易去世的無限悲愴之情。“文章已滿行人耳”,說明白居易的詩家喻戶曉,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人們吟誦白詩。而李忱聽到吟誦之聲,就會思念白居易。
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性格沉穩,從諫如流,愛惜賢才。李忱在位時期唐朝安定而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 為“大中之治”,後人稱李忱為“小太宗”。會昌六年(846),李忱繼位。他即位後,要選出宰相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於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白居易不僅有文 才,而且更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業績頗豐,光耀千秋。
一國之君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是非常罕見的。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李忱完全把他當作詩人來描述,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
相傳,白居易小時候就已展露才華。十六歲時,白居易已經小有名氣,才華橫溢的他孤身來到京城長安。他去拜訪了大名鼎鼎的詩人顧況。顧況當時負責編纂國史和為朝廷起草文告詔令, 白居易想請他為自己指點一二。
但顧況是一個自視清高、很少指導和舉薦他人的人。一天傍晚,顧府就要掌燈開飯時,一個行色匆匆的青年向顧府的下人遞上了自己的名帖,並在他詩稿的封面署名“白居易”。
接待客人已有些疲憊的顧老,一看見“白居易”三個字,不禁大笑起來,這個年輕人好大的口氣,要知道,長安現在米價高得很,就是想居住下來也不容易,而他竟然想要白白居住。
然後顧老趁家人上菜的間隙,漫不經心地瀏覽起白居易呈給他的詩稿。一開啟扉頁,裡面第一首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當他看到頷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眼睛一亮,已不再漫不經心了。他一手捻著鬍鬚,一手拿著詩稿,細細地品味起來,並不時點頭。然後他驀地拍案叫絕,說能寫出如此好詩之人,要想在長安居住,又有什麼困難!又說自己剛才的話,只是玩笑而已。
顧老不禁為白居易的才華深深折服。接下來,得到顧況的大力讚揚和多方介紹,少年白居易的詩名頓時傳遍了京城。但遺憾的是,白居易雖然在長安居住了三年,卻並沒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於是黯然離開了。
直到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才考取進士,此後便踏上了仕途。而後他的詩名不但傳遍全國,而且傳到了雞林國,也就是現在的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