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文章出眾,很有見識,被稱為“今之歐陽修”。
但是這個人的科舉仕途卻很不順利,他的見識無法為他博取功名,他的才華也未能給他帶來高官厚祿。
他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流傳千古,廣為人知。
這個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歸有光,他的那篇代表作就是《項軒脊志》。
今天我們就聊聊歸有光和他這篇文章。
歸有光是明朝中期的人物,他主要活躍在嘉靖年間。歸有光年輕時便刻苦努力,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所不覽,他考中舉人,並被譽為漢代賈誼董仲舒一般的人才。
但是,歸有光在更進一步的進士考試中卻始終不順,滿腹經綸的他,一直拖到六十歲才考中進士,在他的幾十年人生中,跌宕起伏,始終混跡在基層,他的才華未能給他帶來高官厚祿。
歸有光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上,他的《項軒脊志》是明代數一數二的散文,直追唐宋散文大家,歸有光也因此被譽為“今之歐陽修”。
我們都知道,歐陽修的散文堪稱中國古代文壇的瑰寶,歸有光能與歐陽修在散文上相提並論,實屬難能可貴。
《項軒脊志》寫的是歸有光追憶自己過往生活的散文,作家著重寫了對於自己祖母、母親、妻子的追思,筆力渾厚,沒有過多的綺麗修飾,卻始終展露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深得散文精髓。這篇文章也流傳至今,廣為人知。
歸有光晚年終於迎來轉機,他雖然因剛正不阿得罪權貴受到打擊排擠,但內閣諸大臣看重歸有光的才學,將其提拔入中央任職。
只是很遺憾,歸有光在任上只有一年便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六歲。
我們不禁要問,歸有光才華出眾,人品正直,又博覽群書,頗有見識,這麼優秀的人才為什麼始終得不到重用呢?
原因其實不復雜,問題就出在歸有光的博學上。
明朝的科舉考試以八股取士,考試內容不能超過四書五經的範疇,更具體的說必須契合儒家理學思想,只有朱熹等人的那幾本是正確答案,任何自由發揮都可能被判為錯誤。
甚至在儒學體系內自由發揮,也是不允許的。
我們都知道《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作為一個腐儒,中了舉人,因此一步登天,高興得瘋了。
這就是八股取士下的讀書人的縮影,所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只知道那幾本“教科書”中“標準答案”。
歸有光博學,他是賈誼董仲舒之類的人物,賈誼是政論家,董仲舒是改革家思想家政論家,這倆人共同的特點就是從現實出發,大膽提出意見,並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理論。
然而這些顯然不是明清八股取士需要的,八股取士需要的是死記硬背的腐儒,不需要有自我意識的精英。
明朝雖然比清朝在文化思想鉗制上寬容很多,但在科舉考上,半斤八兩。歸有光面對這樣的人才錄取方式,他的才能根本就沒有施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