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988年,蘇童寫出了他的著名代表作《妻妾成群》,第二年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讓初入茅廬的鞏俐更紅了,也讓大眾知道了蘇童這個作家。

《妻妾成群》是一群女人圍繞一個男人的故事,女人們年紀各異,有的垂垂老矣,有的風韻猶存,有的正值青春,他們為爭奪同一個男人而產生交集,在深宅大院中,在傳統的禮制中,她們活得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可悲可嘆。

1.“捷徑”,從來都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大學生頌蓮,剛剛19歲,因為父親的去世,不得不停止學業。她讀了一年大學,雖然被新潮文明的思想薰陶著,但骨子裡的傳統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當繼母問她以後的路怎麼走,是選擇做工還是嫁人?她沒有絲毫猶豫就選擇了嫁人,可見她並不想自食其力;

當繼母又問是選擇有錢人還是一般人?她說當然是有錢人,可見她貪圖榮華;

繼母又說,去有錢人家只能是做小,名分委屈,頌蓮冷笑一聲,名分是我這樣的人考慮的嗎?你只管把我賣個好主吧。

年輕貌美的頌蓮,就這樣變成了陳家的四姨太太,她自認為自己選了一條捷徑,可以依靠還算較好的容顏,一下子就得到榮華和地位,可她終究還是太年輕了,這條路從來都不好走。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初入陳府的頌蓮,靠著青春很快贏得了陳千佐的寵愛,他常常留宿,單獨送她喜歡的東西,整個陳府都看在眼裡,頌蓮是極得寵的。

人嘛,總會恃寵而驕,頌蓮漸漸變得任性了,在陳千佐的壽宴上,她先是擺架子不出席,後來又當眾親吻陳千佐,反倒被罵不正經。壽宴過後,頌蓮的寵愛漸漸少了。

後來,陳千佐因為沉迷聲色,身體出現隱疾,他向頌蓮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頌蓮堅決拒絕,陳千佐立刻變臉,罵她:“當婊子還想立牌坊,以為自己是個什麼東西?”

雖然她和大少爺飛浦有著一點微妙的感情,但終究恍惚朦朧,且不說大少爺害怕女人,不敢越過雷池,就算他敢,頌蓮的結局也一樣得不到改變,只能按照陳府舊例,被“沉井”。

短短一年時光,頌蓮從得寵到失寵,就像一朵玫瑰花,從含苞待放到凋零腐敗,來得太快、太迅速。

世上本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就算是一條捷徑,也必然會付出代價,沒有哪條路都好走的。

2.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頌蓮從進門的那一刻,就捲入到“後宮爭鬥”之中,三太太梅珊藉著生病為由,在新婚夜裡就把陳千佐騙走,給了頌蓮一個下馬威;二太太卓雲表面和善,背後卻指使丫鬟雁兒詛咒頌蓮;大太太雖不參與這些,但因為一個“燒樹葉”,就能立馬讓頌蓮顏面掃地。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鬥,更何況是女人之間殺人不見血的暗鬥呢?

頌蓮本來只是有些傲氣,但畢竟年輕,心思還是單純的,很快就被二太太卓雲的和善期盼,和她互稱姐妹,卻不知她是蛇蠍心腸的人。

三太太梅珊活得最是灑脫,她仗著自己的盛世美貌和妖嬈身段,經常使性子,但陳千佐依然離不開她,她和別的男人眉目傳情,在陳千佐有了隱疾之後,她更大膽出門約會,最後被發現,被丟進了井裡。

頌蓮一直害怕那口井,那口井就像一把無形的手,緊緊地攥住了她,特別是見了大少爺飛浦,她潛意識覺得自己總會犯錯,邁出罪惡的那一步。

目睹著梅珊被扔進井中,頌蓮瘋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頌蓮從進府開始,除了打壓丫鬟雁兒,報復了二太太卓雲,並沒有做過其他什麼壞事。她想要得寵,卻放不下身段去討好,也使不出陰損惡毒的招數去對付別人,也只能在日益蕭條的生活中,把自己消耗殆盡。

她本可以選擇另一條路,如果她選擇去做工,靠自己雙手來養活自己,也許很貧困潦倒,但命運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可人生沒有回頭路,享受了輕易得來的榮華,也必然要忍受這榮華背後的孤寂和算計。就如後宮的女人一樣,哪怕剛入宮的時候人畜無害,也早晚會陷入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之中。

3.沒有一直的贏者,只有永遠的鬥爭。

故事的最後,梅珊死了,頌蓮瘋了,二太太卓雲變成了最大贏家。

她雖然被陳千佐稱為“鬆鬆垮垮”的女人,但她既能忍受眼前的苦,又能放得下身段去討好老爺,還擁有一副狠起來如蛇蠍的心腸,她贏了好像是必然的。

可她的好日子沒過幾天,五姨太文竹就進門了。

五姨太和頌蓮一樣,一樣青春貌美,也一樣心思單純,可她入府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二太太卓雲又重新陷入鬥爭的漩渦之中,她已年老色衰,到底要靠什麼才能去贏得接下來的鬥爭呢?

沒有一直的勝利,只有永遠的鬥爭。

這高牆大院,不僅禁錮住女性的身體,也同樣禁錮住了她們的精神,無休止的鬥爭之後,不是身體的死,就是精神的死,可即便如此,仍然有女人擠破腦袋想進去,因為她們只看到了浮於表面的繁華,卻不懂得想要留住這繁華,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這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頌蓮的故事代表著千千萬萬女性的路,又有幾個人都在這條看似康莊大道的路上,平靜安然地走到頭呢?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這首賞月古詩,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