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文 /文
由上海外國語大學絲路戰略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集刊《新絲路學刊》總第13期於近日正式面世,首篇文章刊登的是由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考古學首席專家、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教授撰寫的《絲綢之路考古的實踐與思考》一文。該文對中國考古學界自2000年以來從“為什麼要開展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以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為切入點”到“絲綢之路考古為共建‘一帶一路’做貢獻”等八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回顧與總結,這項對古絲綢之路的考古研究工作,在深入瞭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增進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相互瞭解和理解、推動實現民心相通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中國考古學界過去對於絲綢之路的研究主要限於境內,對境外的研究很少。自2000年起,國內一些設有考古學學科的高校如西北大學等組建了專業團隊,沿著張騫的足跡,從國內的甘肅、新疆到國外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從東天山到西天山,堅持大範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考古工作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相結合和多學科多單位合作的工作方式,建立了遊牧聚落考古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考古資料,取得了許多階段性研究成果,尤其在古代月氏、康居的考古學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和進展,在國際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獲得了不容忽視的話語權。
在絲綢之路研究(包括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方面,由於歐美各國(如俄羅斯)以及日本學術界同行已先行做了長期的研究,因此大部分研究資料和成果都在他們手裡,話語權和研究的主導權也都被他們掌控。中國考古學界對於絲綢之路的研究過去主要限於境內,對境外的研究很少。直到20世紀末,中國考古學界還沒有走出國門。中國只有研究中國考古學的考古學專家,而在中國考古學以外的研究領域,中國考古學專家幾乎沒有發言權。為此,該文作者發出了“開展境外考古工作不能再等”的呼籲,並在主持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建設工作期間,倡議並確立了“立足長安、面向西域,周秦漢唐、絲綢之路”的十六字學科定位和發展方向。
目前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大夏,並非巴克特里亞,而是被稱為吐火羅的塞克人或塞人建立的,而貴霜王朝是月氏人建立的。現在研究的目標,是收集和完善系統科學的證據,證明西天山地區公元前 2 世紀後半葉至公元!世紀初的遊牧人群,與東天山地區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的遊牧人群,同屬一個古代人類集團——月氏人;證明西天山地區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遊牧人群和農業人群不是同一古代人類集團,他們分別是月氏人和貴霜人。最終確認建立貴霜王朝的是貴霜人而不是月氏人。因此,該項研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和很高的難度。從當前的工作進展看,中國的考古研究有望在這一重大國際學術課題上取得突破。
在當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古絲路的考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應予以積極推進。但是,隨著中國考古團隊對外合作的不斷增強,赴境外從事絲路考古需要注意以下事項:一是要尊重合作夥伴,尊重所在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人民;二是要負責敬業,考古工作不僅是要獲取科學研究的資料和資訊,還必須做好文物的保護、展示和考古成果的社會共享;三是要時刻注意維護中國考古學科和中國人的形象。以往的經驗證明,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科學踏實的作風,是贏得境外合作伙伴和各界人士尊重和信任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有助於中國的境外絲綢之路考古工作為增進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相互瞭解、理解和人文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該文為讀者清晰地闡明瞭中國考古研究團隊為在國際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爭取話語權所做的努力,同時也客觀地介紹了他們取得的豐碩成果,令人備受鼓舞。特此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