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彈琴,一個很容易碰到的問題就是難以做到放鬆。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在很多情況下越是要求放鬆就越是放鬆不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無論是右手的撥絃還是左手的按弦,都必須要有一定的力度。如果力度不夠,則右手出音容易飄忽,左手則容易按不緊弦而彈不出走手音。於是初學者為了避免這一點,就用了很大的力來練習,這樣一來,彈不了多久就很可能會面紅耳赤手痠臂痛了。
但是,學習古琴畢竟是從不放鬆慢慢過渡到放鬆狀態的。而且對於初學古琴的人來說,與其一直把放鬆放鬆之類的要求掛在口頭,不如就首先把力度好好地練出來。如果一開始把握不好力度的話,那麼寧可失之於大,不可失之於小——大的可以慢慢改小,但是一旦習慣細聲細氣,則很可能就再也放不開了。
我們練太極拳,經常會說“四兩撥千斤”之類的話,但是如果自身只有“四兩”,而沒有“千斤”作底氣的話,那是無論如何也撥不動“千斤”的。有了“千斤”,僅用“四兩”,則此“四兩”自有一種渾然大氣,非比就“四兩”而論“四兩”也。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有些老琴家——如蘇州的吳兆基先生——彈琴聲音一向很輕,也從沒聽說過他曾經經歷過由重返輕的學習過程,那又怎麼解釋呢?
第二,我曾多次登門拜訪過吳光同老師,發現吳先生家藏的幾張古琴都有出音靈敏的共同特點,尤其是宋琴“玉玲瓏”,稍一觸碰,便出佳音,用力大了反而顯得過火。這兩點原因綜合起來,或許便可以解釋吳先生用指的特殊之處了吧!
對於左手的按弦來說,為了有助於達到放鬆,還需要注意手勢的運用:廣陵派強調“藏指”,即大指要收在食指之下,這是為什麼呢?就我的個人經驗而言,這樣做可以藉助於食指的重力而幫助大指壓弦,由此也同時分散了大指和虎口所承受的力量。
同理,在名指按弦時,食指和中指也可以垂直於無名指上方,這樣同樣可以幫助名指按弦的放鬆——關於名指按弦的姿勢,前兩年曾經在琴界引起了一些爭論:有琴家認為中指像疊羅漢一樣貼在名指上可以增加名指按弦的力度,而反對的一方則以為這樣的姿勢會使走手音不夠靈活。但是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論,食指和中指垂直於名指上方時,在最放鬆的狀態下,會與名指似貼非貼,也就是說,不必強求貼緊,也不必強求分開,自然而然,就能做到既放鬆又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