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紙傘作為雨季中最常用的主流品種有著長達數年的輝煌,不少的小說戲曲裡不乏這方面的生動書寫。如許仙白娘子的借傘傳情。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一半的日子都是在雨水裡泡著,黃梅天、冬季陰雨、倒春寒的冷雨、夏季的暴雨……一年四季淅淅瀝瀝沒完沒了,讓人幾分歡喜又幾分愁,江南的雨還有著和別處不同的特色,那就是說下就下,來去無蹤,幾分種前還是湖光瀲灩晴空好,轉眼間可能就變成了山色空濛雨亦奇了。
初識油紙傘那還是小時候在四川,學校有一幅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畫中他老人家出門去幹革命工作,不見行囊,也不見任何洗漱用品替換衣服。惟獨一把油紙傘在手裡緊緊的攢著。當時奇怪不敢多問,長大了上網了有百度了,搜尋了一下才知道安源位於江西西部,地鄰湖南,氣候特色跟江南差不多,一年四季的雨水也是毫不吝嗇,自然這 油紙傘是必備品了。畫中的這把傘就是正宗的油紙傘了。
到了江南才知道這油紙傘尤以杭州的久負盛名,當年的製作完全是靠手工完成,具說前後有三十多道工序呢,之所以在江南有著廣大的市場,除了價格低廉、分量輕巧和取用方便的特點外,我想更深的因素在於它的地域限制吧。無法想象一把輕巧的油紙傘出現在大漠風沙中來抵擋夾著黃沙的狂風,也無法想象在漫天風雪中舉著這把油紙傘獨行,如同無法想象張飛會抱著弦子在書場來一段評書開篇一樣。這就是地域方化的差異。
從當初宮廷侍女的時常裝飾到後來尋常百姓家中的日常用品再到如今在機器轟鳴中漸漸的銷聲匿跡,被自動尼龍傘無情的取代。集實用和審美為一體油紙傘,已經從江南人的生活中漸漸消失,連同其手工藝也一去消逝了,讓人不竟心痛和無奈。一把小小的傘竟也承載如此厚重的歷史,傘面上流下的是雨水也是時代的滄桑,如今的油紙傘已成了舞臺演員手中的道具和小資生活中的擺設……在門背後的油紙傘只能成為美好的記憶了,它怎能抵擋工業時代的浸蝕,這是科學的進步還是古老文化的遺憾?